法治护航成长 安全伴我同行
法治教育 孟连县检察院 2025-09-15 分享到:

为深入贯彻落实法治教育进校园工作要求,切实强化青少年法律意识,提升其自我保护能力,2025年秋季开学伊始,孟连县未司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9名检察官法治副校长分别走进县第一小学、县一中、红塔中学、勐马镇中心完小等9所中小学校,开展以“法治护航成长,安全伴我同行”为主题的法治宣传活动。活动聚焦《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解读,以及校园欺凌防治、性侵预防等关键内容,通过丰富多元的形式,取得了扎实有效的教育成效。

微信图片_1.jpg

深耕“两法”宣传,筑牢未成年人法律保护屏障。活动中,检察官法治副校长摒弃生硬的法条宣讲模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近年来发生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等真实案例,向学生们系统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核心条款。为增强互动性与参与感,现场设置互动问答环节,针对“哪些行为属于未成年人不良行为”“遭遇侵害时如何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等学生关心的问题,引导大家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开展情景模拟演练,让学生分别扮演 “被欺凌者”“旁观者”“教师”等角色,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法律边界,深刻认识到法律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护身符”,也是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明确违反法律将面临的严重后果。同时,检察官着重强调家庭、学校、社会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的法定责任与协同作用,呼吁各方凝聚合力,共同营造关爱、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微信图片_2.jpg

聚焦校园欺凌防治,构建安全和谐校园生态。针对校园欺凌这一影响学生身心健康与校园秩序的突出问题,检察官以近年来全国及本地发生的典型校园欺凌案例为切入点,深入剖析欺凌行为的多种表现形式——包括肢体暴力、语言侮辱、社交孤立、网络霸凌等,以及此类行为对受害者身心健康造成的长期伤害,如心理创伤、学业受影响等,同时明确欺凌实施者需承担的法律责任,打破部分学生“校园欺凌只是小打小闹”的错误认知。检察官还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反校园欺凌的具体规定,引导学生树立“拒绝欺凌、尊重他人”的正确价值观,教会学生应对欺凌的实用方法:遭遇欺凌时保持冷静,避免与对方发生正面冲突,防止伤害升级;第一时间向班主任、任课教师或家长如实反映情况,寻求帮助;注意留存欺凌相关证据,如聊天记录、伤痕照片等,必要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通过专项讲解,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与应对欺凌的能力,为构建无欺凌、更和谐的校园氛围奠定基础。

微信图片_7.jpg

强化性侵预防教育,守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在性侵预防教育环节,检察官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分层、适度的讲解方式,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向学生清晰普及性侵行为的定义、常见表现形式,以及易发生性侵的场景(如偏僻角落、陌生人车辆、网络交友场景等)。重点强化“隐私保护”意识,借助趣味动画、示意图等工具,帮助学生明确身体“隐私部位”的范围,教育学生树立“身体自主权”观念,认识到任何人未经允许不得触碰、拍摄隐私部位,自己也不应随意暴露或让他人触碰;详细传授预防性侵的具体措施,如不轻易与陌生人单独相处、不接受陌生人给予的食物或饮料、不随意透露个人及家庭隐私信息、拒绝前往偏僻或封闭场所等;明确告知学生遭遇性侵侵害时的正确应对方式:保持冷静,尽量记住侵害者特征,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及时向家长、老师或公安机关报警,切勿因恐惧或羞耻感隐瞒情况。此外,检察官还分享了与家长、老师沟通此类敏感问题的技巧,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顾虑,建立起 “敢于说、善于说”的健康心理防线,切实守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总结活动成效,擘画法治教育长效蓝图。本次法治宣传活动内容贴近学生需求、形式丰富多样,涵盖案例讲解、互动问答、情景模拟、资料发放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受到各学校师生的热烈欢迎与高度认可。据统计,此次活动累计覆盖师生13358人,发放法治宣传材料 2100份。通过活动开展,学生们不仅系统学习了法律知识,增强了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更熟练掌握了应对校园欺凌、防范性侵的基本技能,自我保护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下一步,县检察院将持续深化检察官法治副校长工作机制,建立 常态化 + 特色化”法治教育模式:定期走进校园开展法治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定制差异化法治教育内容,如为小学生侧重安全防护教育,为中学生侧重法治观念与行为规范教育;加强与学校、家庭的联动,形成法治教育合力,持续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助力构建平安、法治、和谐的校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