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法治教育 2019-12-09 分享到: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因此,加强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意义十分重大。作为青少年的引领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了解青少年的法治意识现状,并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来改善现状,帮助青少年摆脱各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沿着正确的轨道走稳人生之路,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人才,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社会的治安现状对基层青少年的影响

正确认识社会治安趋向严峻复杂,加强基层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社会治安表现有七个方面:一是重大刑事案件发案率居高不下;二是盗窃公物财物案件来势猛,增幅大,侵害面广;三是作案手段翻新,技能提高,流动作案突出;四是出现一些带有黑社会性质犯罪团伙;五是以腐败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重毒污染;六是社会的丑恶现象吸毒贩毒案;七是来自文化市场的黄色的污染,如黄色书刊、黄色网吧、手机、歌舞厅等。直接或间接腐蚀渗透、潜移默化严重的毒害青少年的心灵,导致青少年人生观被扭曲变形走上犯罪道路,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人看了听了无不痛心与落泪。

二、基层青少年犯罪的几个明显特点

我认为青少年犯罪有一个共同原因就是缺乏理性或丧失理性,他们的压抑感、失重感、矛盾感、愤怒感一并爆发出来,就成为犯罪的内心驱动力和催化剂。表现明显特点是:(一)犯罪的年龄越来越小;(二)团伙作案物欲犯罪多;(三)打架斗殴伤害罪;(四)参与性犯罪;(五)暴力犯罪突出;(六)上网犯罪;(七)双差生犯罪率高;(八)单亲家庭子女犯罪突出。从以上八点中我们不难看出基层青少年犯罪有四化、七性。四化:(1)年龄低龄化;(2)动机多样化;(3)手段成人化;(4)犯罪残忍化。七性:(1)盲目性;(2)模仿性;(3)冲动性;(4)偶发性;(5)暴力性;(6)反复性;(7)可变性。

三、家庭对青少年教育存在的问题

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让孩子接受教育,教育是多方面的,那么什么是家长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教育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的人格,而良好的习惯正是健康人格的牢固基础,他们模仿力强,会用父母的行为来检验和调整自己的行为。父母的某些错误甚至违法、不轨行为都可以是他们模仿的对象和内容,甚至给他们播下了违法犯罪的种子。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70%的青少年犯罪中有80%又都与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关,父母不了解孩子,而只重身轻心、重智轻德、重名轻实。有的极力满足孩子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有的是违法教育抬手及打开口及骂,简单粗暴伤害孩子自尊心,加重了逆反心理从而走向犯罪。

四、强化基层青少年法治教育是当前重中之重

党中央的“四个方面”里面,对全面依法治国进行了详细论述,突出了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而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是重中之重,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关键性意义。提高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从知识传播普及转变为法治观念的教育和法治行为习惯的养成,运用法治教育的新形式增强青少年的吸引力。

(一)构筑好学校、企业、社区、村街四个普法平台,形成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位一体的法治教育合作共同体。通过开展“零犯罪学校”、“零犯罪社区”、“零犯罪企业”、“零犯罪村街”等活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切实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二)法治教育要做到六结合:(1)法治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2)法治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3)法治教育与安全教育相结合;(4)法治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5)法治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6)法治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以法治教育传递正能量,使青少年法治知识得到普及,法治意识得到增强,违法乱纪行为得到遏制,遵纪守法的好人好事得到褒奖。

五、要充分发挥五老普法的先锋作用

要建立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五老队伍,走进基层,走进课堂,走进青少年,要给他们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首先我们五老要做到六要:第一政治要强,在大是大非面前要保持政治清醒,永远跟党走;第二情怀要深,保持国家情怀,心里装着国家与民族;第三思维要新,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第四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第五自律要严,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第六人格要正,用高尚的人格感染青少年,赢得青少年。充分发挥五老作用,形成教育、预防、保护、矫治、挽救整体推进,有效降低青少年发案率,为祖国的明天更美好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