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会管孩子吗?——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
法治教育 2021-07-14 分享到:

家长一般都希望孩子能接受管理,但实际生活却不总是这样如你所愿,小孩子总有不听话的时候,甚至还可能与你对着干,你说朝东,他偏朝西,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家长在管理过程中,若是遭遇孩子的逆反心理,很容易引起冲突,若是处理不当,甚至会导致冲突升级,“战火”愈演愈烈。这时家长们如果能了解一些关于“逆反心理”的知识,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就能够科学、有效地处理问题,成为一个真正会管孩子的家长。

关于诱发冲突产生的“逆反心理”,由于其形成原因不同,所以深浅度也有所不同。

一、“代沟"引起的逆反心理

由于对生活、理想、社会等抱有不同的态度和看法,两代人往往缺乏共同的语言,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如果硬要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孩子头上,必然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这类逆反心理由于受认知的支配,往往比较深刻,也较难以加以消弭。

二、好奇心引起的逆反心理

例如你手里拿着一本书,对孩子说:“这本书小孩子是不能看的。”不说则已,一说反而引起孩子的注意,激起他的好奇心,使他产生“非得看个究竟”的念头。这类迎反心理仅仅涉及情感成分,根子不深,只要巧妙处理,是较容易避免的。

三、偏见引起的逆反心理

一个人被别人所讨厌,那么他说的话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这种偏见发展到严重的程度,甚至会使人不能作出理智的判断,不管被讨厌的人说得是对是错,可能一概被拒之门外。如果教育管理者由于某种情况令孩子生厌,自然会反其道而行之,跟你对着干了。

引起孩子逆反心理的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仔细推究起来,其实都不能算是直接的原因,而充其量不过是间接的原因。因为无论是价值观的差异,还是好奇心,还是偏见,它们本身都不是非引起逆反心理不可的。比如你同孩子对某个社会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你如果不是简单地凭借你的天然权威强迫孩子接受你的观点,而是平等地同他交谈,使之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正确意见,或是求同存异,在无法说服孩子的时候,允许他保留自己的观点,那么孩子也会理解你的心情,尊重你的意见,不一定和你顶牛了。

可见在家长与被孩子发生冲突时,最关键的是家长本身的教育态度。你只有端正自己的教育思想,才能及时协调两者关系,消除孩子的心理抗拒态度,从而最终能够从冲突中走出来。

基于以上的理论依据,家长跟孩子发生冲突时,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适:

一、多想想”假如我是个孩子°

生活中,当你与孩子发生冲突,或是孩子出了错的时候,你会忽然觉得孩子变得不可思议、不可理解了。你觉得你不知道您么教育他了,你基至会以大人之心度”小人”之腹,对他们的“胡作非为“以成人化的方式加以惩罚,可效果却不是很理想的,你一筹莫展了。这时候,如果你能“设身处地替孩子着想”, 你就能真正理解孩子,能和孩子想到一块。自然而然,孩子就会把你当成知音,就不会和你对着干,而你也就不会觉得事情有多棘手,从而能冷静地处理冲突了。

举个例子,一个孩子偷拿了同桌的水彩笔,你很气愤,你十分严厉地指责他,但他很不服气。后来你通过调查,知道他拿人家笔只是因为怕美术老师训斥,因为他美术课总是不带水彩笔。知道了这个情况,你就可以从他的角度出发,心平气和地同他谈谈他的做法的不妥当之处,并和他一起想办法解决,他会从之前的对立状态转变为对你的信任和尊重,你的教育一定比单纯地责骂他来得更有效。

所以在你教育孩子时候,你多作“假如我是个孩子”之类的设想,往往就能从“山穷水尽疑无路”, 忽然转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很多冲突实际上是由于孩子觉得大人伤了他的自尊,他为了捍卫自己的自尊而采取的一种反抗行为。对于这种情况所引发的冲突,教育者最好先让自己发热的头脑迅速冷却下来,并将自己的尊严调适到与孩子的尊严同等的地位上,留一段时间来心平气和地反思一下自身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并作出适当的调整。即使孩子真的错了,也要在坚持教育的前提下,设法激发其羞耻心,保护其自尊心。因为它们正是一个人改正错误的必要心理条件。千万不要再去扭曲一颗也许本来已经受伤的心灵。

三、掌握“发脾气”的艺术

教育过程中,家长因为孩子做错了事,或行为不轨,忍无可忍,便对孩子发脾气,这是完全正常的。但如果滥发脾气或完全不发脾气,对孩子来讲,都是一种灾难,前者会使孩子经常处于惶惶不安之中,后者则使孩子肆无忌惮。因而,从教育的角度看,关键是掌握好发脾气的艺术,否则,运用不当,必然导致很强烈的冲突。

第一是要有原则性。不可以无缘无故地乱发脾气,也不可以放任不管。

第二是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不同的发脾气的方法,比如故意不理睬,不答应他的要求,或是大声训斥等。

第三是要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脾气的发泄程度。走一步看一步,见效就收,力戒暴力行为或刻毒咒骂,绝不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金诺特曾提出发脾气“三步曲”, 摘录如下:

第一步:大声说出自己内心的烦恼。例如可以说:“我生气了。”

第二步:如果这些简短的言辞和恼火的表情不能奏效,就加重语气,把你的烦恼表达得“更加强烈”。例如可以说:“我非常生你的气!”

第三步:让孩子知道你发脾气的原因。例如可以说“我看到你打弟弟就生气,我绝不允许你打弟弟。”“你总是乱扔废纸,我恨不能把它们都塞到你口袋里!”这些发脾气的话都有个基本结构:一是指出发脾气的原因,如“打弟弟”: 二是表明自己内心的反应,如“我就有气”; 三是指出希望孩子应有什么行为,这点隐含在对孩子错误行为的否定评价中。

总而言之,平等、民主、互相尊重的教育态度是解决一切冲突的关键,只有建立在这样基础上的教育,才有可能深入人心。

掌握了以上要点,百分之九十的冲突几乎都能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参考文献:《父母子女之间》金诺特(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