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科技育新人 助推产业振新村
工作动态 玉溪市关工委 2018-09-04 分享到:

强化科技育新人 助推产业振新村

——江城镇侯家沟村关工委“学科技、奔小康”活动纪实

 

侯家沟村委会位于江川区星云湖西北岸,依山畔水、山峦奇秀,田园阡陌、土地肥沃,是“挥镰谷满仓,下湖鱼虾丰”的“鱼水之乡”。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侯家沟,又享有“红梨之乡”“花卉之乡”“韭黄之乡”的美誉。

2011年,侯家沟村被确定为省、市、区关工委“讲政治、育新人、学科技、奔小康”示范点。村关工委始终坚持“急党政之所急,帮青少年之所需,尽关工委之所能”的工作方针,充分发挥农村党职分校的阵地作用,动员社会各界,牵头担当作为,对农村广大青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使之成为调整产业结构的生力军和学科技奔小康的带头人,在助推“果园产业、花园产业、菜园产业”的发展壮大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注重更新换代,助推“果园产业”一枝独秀

进入7月,红梨种植能手吴正文的72亩红梨陆续上市,今年的红梨收入预计达48万元。这是红梨种植大户吴正文,在大平地依靠科技奔小康的第15个致富年。

大平地,位于候家沟村的西南边,曾经是广种薄收的贫脊之地。上个世纪90年代初,侯家沟人就盯准了这块可建飞机场的“大平地”,人们走出家门,他乡取经,选准红梨项目引进江川,在大平地试种推广。连片开发、规模壮观的1200亩红梨果苗抽梢长大、开花挂果,亩均收入突破4000元,是当时“保水”良田不曾有过的收入。侯家沟的村民从贫脊的山地上看到了希望,原先观望的农户纷纷上山,使大平地红梨扩种到3000多亩,还带动了周边乡村的农户种下了红梨果林。

在此基础上,村关工委的关注点集中到红梨新品种的更新换代及传授栽培技术上,有针对性地开办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班,请专家现场授课,由种植能手示范带动,并按照“试验示范、梯次推进”的方式,使大平地红梨品种实现了由“慢熟”向“早熟”的良性过渡。如今,大平地红梨“早熟”品种已达90%以上,优质、早熟、旺销的红梨,成为侯家沟的希望之果、致富之果。

“果园产业”的成功,又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兴起。每年三月“滚滚春湖涌白波,万亩梨花一片雪;醉倒青山变平地,千里游蜂叹雪归”是对大平地“果园产业”的真实写照。

在区旅游部门的支持下,侯家沟村已成功兴办了两届梨花节。未来的大平地梨花节,将是一幅波滚潮涌、游人如织、业兴村美的春光图。

紧盯市场前沿,助推“花园产业”方兴未艾

候家沟村的康乃馨,通过斗南花卉市场的平台走出云南,以花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为确保康乃馨这朵希望之花、致富之花牢牢地握在村民的手中,村关工委的科技培训做到紧盯市场前沿、培养种植大户、引领营销能人。近年来,村关工委为花农举办了12场专题培训班,受训花农达700多人次。用科学技术和市场信息武装起来的农村青年,既是花卉种植的带头人,也是花卉营销的经纪人。康乃馨种植大户李长伟如是说:“关工委举办的种花培训班,我一次也没缺过。参加种花培训,我从中学到了栽培技术、生产管理和销售技巧,是关工委将我引上种花的致富路。”

目前,侯家沟村像李长伟这样种花在6至20亩的大户有10多户,全村花卉面积发展到400多亩,每年的花卉总收入突破1000万元。

围绕一村一品,助推“菜园产业”形成品牌

栽种韭黄,侯家沟村起步较晚,近三、四年来形成规模,一跃成为该村的拳头产品。

原村党总支书记、村关工委主任李毅带头种韭黄、示范种韭黄。2014年,李毅试种韭黄6亩,收入突破15万元。村民们纷纷找到李毅,希望他带领大家“种韭黄、奔小康”。

面对金色的韭黄,面对渴望的村民,村关工委树起科技致富的旗帜。在广泛发动群众,引导种植韭黄的同时,邀请区产业办和区植保站的农艺师走进侯家沟,全村1300多名青年农民,有700多人参加了栽培韭黄的技术传授、经营管理、市场供求的专题培训。

掌握了韭黄栽培技术的青年农民,干劲十足,科技为先,收效凸显。2015年,全村栽培韭黄570亩,亩产值为2—2.5万元,总产值1300多万元;2016年增加到600亩,亩产值为2.5—3万元,总产值1700多万元;2017年,规模扩大到800多亩,亩产值达3万元,总产值2400多万元。韭黄,成为侯家沟村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个增长点。

候家沟村这个省、市、区关工委的示范点,在“学科技、奔小康”的活动中常创常新,坚持对青年农民在创业上帮立、在项目上帮选、在科技上帮教、在营销上帮引的做法收到实效,催生了一批科技致富的农村青年带头人,促进了全村经济的较快增长,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黄相贤  尹树荣  杨生明)

 

云岭春光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