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展现农耕文明在新时代的魅力和风采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阿扎河乡立足实际,多措并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以非遗传承为纽带,连接起“一老一小”,实现“一手牵着孩子,一手扶着老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一手牵孩子,从小播下非遗保护种子。当前,年轻人不断外出务工,依托于农耕生活的歌舞文化传承遇到了巨大的挑战。为更好地把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乐作舞传承下去,阿扎河乡把目光聚焦到培养青少年的兴趣爱好上,开展非遗进学校活动,中小学利用体育课、课间操、课后服务等时段,邀请非遗传承人教授非遗传承课程,做到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从娃娃抓起。
“在学生们的心里播下非遗保护的‘种子’,希望这枚‘种子’未来能和学生们一起茁壮成长,指引他们传播和保护非遗文化,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人。”看着操场上正在欢跳乐作舞的孩子们,乐作舞传承人李阿胖欣慰地说道。同时,因地制宜开设了哈尼族多声部民歌长期免费培训班,依托文化传习馆,由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给孩子们授课,提供艺术交流的平台,激发青少年儿童对非遗传统文化的热爱。
一手扶老人,文化传习馆成传承人之“家”。在垤施村委会乐作舞传习馆和普春村委会传习馆内,可以看到许多村寨老照片、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和乐作舞介绍、哈尼族传统乐器等。传习馆里每一件作品背后,都凝聚着几代手艺人多年的心血和智慧。很多的展品,都是传承人无偿捐赠的,当中不乏代表性传承人的代表性作品。“他们觉得自己的作品能放在传习馆,那是最高的荣誉。有代表性传承人曾对我说,传习馆就是他们的家,茶余饭后可以来这看看年轻的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看到文化的薪火相传,特别开心。”垤施村委会总支书记张富生说。
在传习馆内,除了面向村内留守儿童进行歌舞传习活动,还可以了解到非遗文化的悠久历史、学习哈尼族传统乐器的制作,老一辈的传承人在这里实现老有担当,老有所为,新一代的学生们更加了解本民族的非遗文化,成为新一代的非遗传承人。“每个周末我和我父亲都会组织村里的20多个留守儿童在传习馆学唱哈尼族歌谣及乐器弹唱,让孩子们对哈尼族传统歌舞和乐器有初步的认知与了解,这些年我们教过的孩子有100多个了,他们都能熟练演唱数十首哈尼族传统歌舞。”在传习馆内,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传承人车志雄骄傲地说。
非遗的核心是人,后继有人,才能让非遗文化薪火相传,焕发出时代光彩。下一步,阿扎河乡将依托传习馆、学校等阵地,开展一系列“一老一小”非遗传承活动,打造本土特色非遗传承品牌活动,让“朝阳”更蓬勃,“夕阳”更绚烂,托起“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
(阿扎河乡人民政府 马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