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9日,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关工委主办、设计与传媒学院承办的“乐此不疲,成功之母;绘事后素,成功之道”专题讲座在学院音乐厅顺利开展。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美术界资深专家,杨奇威教授结合自身四十余载艺术实践与理论研究经验,深入诠释了艺术创作与人生追求的成功密码,为师生带来一场融艺术哲思与人生智慧于一体的精彩讲座。
讲座中,杨奇威教授以自身经历为引,回顾了从云南师范大学政教系哲学学士到美术学研究的跨界求索之路。他提出"绘事后素"不仅是传统艺术理念,更是当代创作者的立身之本——唯有夯实哲学、民族学等跨学科基础,方能在艺术表达中实现"素以为绚"的境界。通过解析《云南18怪图典》《雪域下的民族》等代表作,他展示了如何将民族文化基因转化为艺术语言,并强调“乐此不疲的坚持”是突破创作瓶颈的核心动力。
杨奇威教授结合《走出野人山》《父老乡亲》等获奖作品的创作历程,分享艺术探索中的“失败基因”:从边疆采风时与少数民族同吃同住的田野调查,到壁画设计中传统技法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尝试,他坦言“每一次突破都始于对失败的坦然接纳”。现场展示的国家科技型项目创新基金验收案例,更印证了“学术研究需扎根大地,艺术创作当服务社会”的实践理念。
面对设计与传媒学院的学子,杨奇威教授提出“三原色成长模型”:以哲学思辨为底色,用民族文化筑基调,借跨界创新赋华彩。他特别建议青年创作者“既要读懂《论语》的东方智慧,也要看懂数字时代的视觉语法”,并现场点评学生作品,示范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创作实践。
作为云南省美术家协会、昆明美协会员,杨奇威教授还透露其团队正参与省级非遗活化项目,期待与青年师生共同探索传统文化当代转化路径。讲座在热烈的互动中落幕,不少学生表示,这场“有理论深度、有泥土气息”的分享,为他们的艺术之路点亮了明灯。
来源: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