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义勇军进行曲》公开发表90周年。值此重要历史时刻,来自全国26所高校14个国家的121名中外青年组成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山海为邻,华青新声”青年先锋队,以玉溪市红塔区、香格里拉为双中心辐射,采用“1+N”模式点线面结合,联合中共玉溪市红塔区委宣传部、中共玉溪市红塔区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玉溪市红塔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红塔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雁归红塔暑期“三下乡”新时代文明实践。
以声聚力 同唱一首歌
奏响奋进旋律,共谱时代华章。为纪念《义勇军进行曲》诞生90周年,来自14个国家的青年代表走进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故乡,通过亲眼看、亲耳听的方式实地感受玉溪的时代变迁。在聂耳纪念馆,中外青年深入了解这位伟大音乐家“为国而歌、为民呐喊”的感人故事,当《卖报歌》的熟悉旋律在展厅响起,不同肤色的青年们用真挚的歌声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活动期间,中外青年们还参加了第八届聂耳音乐周玉溪分会场活动暨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开展了“以声聚力·追寻聂耳的足迹”红色研学和直播活动,以音乐为媒,唱响团结奋进的时代主旋律;红塔区关工委驻会“五老”冯亚萍老师为志愿者们讲授“聂耳的故事”专题党课,让青年学子们深入了解聂耳的一生和国歌的创作历程,感受“用音符呐喊”的峥嵘岁月。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系列视频累计观看量达39万人次,多次获得学习强国、云南日报等媒体报道。
以文化人 齐绘基层景
传承千年文脉,共筑文明之桥。青年先锋队赴玉溪开展非遗文化研学活动,在玉溪窑遗址,中外青年借助数字化展陈系统了解文物背景,沉浸式感受“以泥为纸、以笔为火”的匠心精神;“青釉染青花”交互体验区,通过智能触控与全息影像技术直观领略玉溪青花“釉色如翠,纹饰似墨”的工艺精髓;青花街非遗文化体验中心,中外青年在拓印技艺传承人三学的指导下亲身体验宣纸敷拓、墨色晕染的传统工序。市级非遗传承人罗永林现场演绎“寒武纪奇虾陶艺”制作全过程,中外青年通过揉泥、塑形、雕琢等传统工序,让沉睡亿万年的海洋生灵在指尖重生;汇龙生态园中,中外青年共赏非遗花灯、体验扎染奥秘、研习藕粉传统制法,深刻体悟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扎根基层沃土,书写青春担当。青年先锋队深入社区一线,在“云南第一村”体验传统民俗文化;走进玉溪现代化企业、玉溪市科技馆和消防队,通过实地参观和互动研学,深切感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生动实践和时代脉搏。同时,青年先锋队立足玉溪发展战略定位,积极发挥专业优势,与社区协同联动,开展下沉式、驻点式的社会实践与研学活动。深入葫泉、棋阳、诸葛等10余个社区,聚焦理论宣讲、法治教育、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多个维度,推进文明实践走深走实;以“两弹一星”精神、“五个普及”进社区、聂耳与国歌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核心内容,通过近距离、沉浸式、互动式的方式,累计开展30余场宣讲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覆盖社区居民5000余人。
跨越山海 共筑童心梦
点亮童心微光,志愿护航成长。青年先锋队依托全国“七彩假期”志愿服务项目,在玉溪与香格里拉两地同步开展“七彩假期·雏鸟成长”夏令营实践。积极参与迪庆轻风公益联合会组织的2025轻风计划“我从山中来”志愿服务,并精心策划“我从山中来·雪山精灵的对话”主题展览。在聂耳故乡通过“趣味语文”“趣味英语”等基础课程以及“口才普通话”“彩虹心桥”等自编课程,引导孩子们用童声童语讲述“聂耳和国歌的故事”,以“小话语”启蒙爱家乡、爱文化的“大情怀”;组织“我是高原小诗人”“我为家乡代言”“小小口才主持人”等活动,让孩子们在表演中以“小诗句”表达“大情感”、以“小声音”传递“大美丽”、以“小尝试”激发“大自信”。累计开设绘画手工、舞蹈音乐、安全教育和性教育等特色课辅活动80余场,关爱困境儿童33名,惠及社区儿童380余人。
“山海为邻,华青新声”青年先锋队在红色足迹实践中,奏响奋进旋律,共谱时代华章;在基层治理实践中,体会民生大义,赋能基层新篇。下一步,青年先锋队的青年学子们将继续在社会实践课堂中涵养家国情怀,在躬身实践中展现青春担当,以“红色文化、基层治理、雏鸟成长·七彩假期”三大模块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构建中外青年共同讲好中国故事、云南故事和红色故事的实践育人体系,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信息来源: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红塔区委宣传部、红塔区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红塔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红塔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者:云南师范大学青年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