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余世顺,1942年3月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1962年参军,1970年从部队转业到江汉油田,在铁人王进喜的徒弟桑万旗的亲自培养下,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钻井工人。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84年到北京参加国庆35周年观礼,1986年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中原油田退休工人余世顺,是在铁人王进喜的徒弟、钻井队长桑万旗的悉心培育下,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中原油田首位全国劳动模范。他坚持几十年传承铁人精神,永葆劳模本色,受到广泛赞誉。
拜铁人的徒弟为师很光荣
“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这首《石油工人之歌》, 20 世纪风靡祖国大地,唱出了时代的强音。余世顺 1970 年从部队转业,有幸成为江汉油田一名荣耀的石油工人 ;更为荣耀的是,有幸拜铁人王进喜的徒弟、钻井队老队长桑万旗为师,转战胜利油田、中原油田——头戴铝盔走天涯!他在铁人徒弟的身边,领悟了铁人精神的真谛,也经受了戈壁风沙、飞雪雷电的洗礼!
1973 年 6 月,一次搬迁,吊装 20 多吨重的钻机突然倾倒,他在钻台上来不及躲闪,和钻机一起从两米多高的钻台上滚了下去,致使右脚的 4 个脚趾开放性脱位,部分趾骨粉碎性骨折。
1982 年春,井场突发火灾,一片火海。他一个胳膊夹起一只身边的氧气瓶,投置到远离火场的干水沟里,避免了氧气瓶爆炸引发的特大事故。
同年 8 月的一天,他在满是油污的水刹车上检修设备,由于用力过猛,从离地 5 米多高的车上摔到了钻台下面,当场休克过去……
他以铁人“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豪迈气概,战胜了一个个困难,经受了一次次考验。在老队长的严格要求和言传身教下,铁人精神融入他的血液,一步步成长为一名思想、技术、作风过硬的钻井工、一名享誉石油战线的全国劳动模范。
从楼栋长到离退休职工党支部书记
余世顺在油田打拼了 20多年,于 1995 年退休。开始,离开了熟悉的钻台和手握多年的刹把,他的心里空落落的。后来,他“毛遂自荐”当上了居住小区的楼栋长,在这个新的岗位弘扬铁人精神,发挥劳模作用。在小区里,谁家有个红白喜事,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谁家的小电器、小用具有了毛病,他及时现身手到病除 ;小区的健身器材出了问题,也是他义务维修好。楼栋长是个“ 芝麻官” 儿,还没有报酬,他却乐此不疲,干得津津有味儿。小区居民都说老余有颗热心肠,不愧是老劳模!
2003 年党支部换届,他全票当选为第十社区干城居民管理区离退休职工第三党支部书记。为加强支部建设,服务好离退休党员,他付出了大量心血。仅举一例。自 2009 年起,每逢周五,他准时骑上电动三轮车“上班”,从居民服务站上取来《中原服务周刊》等报刊,一家一户义务送到老同志家中,周周不落,一干就是 8 年。他所在的离退休职工党支部,连年被评为油田、社区先进党支部。他这个老劳模在新的岗位上又获得了新的荣誉, 2017年 7 月被评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优秀基层党支部书记。
刻苦历练当好“一号宣讲员”
余世顺所在的濮阳市华龙区中原油田第十社区, 2016 年开设了以面向青少年、居民为主的“红色文化小讲堂”,他成为社区公认的小讲堂“一号宣讲员”。
这个小讲堂,是他向居民开展宣讲工作的新阵地,也是他关心教育下一代的新平台。为了当好“ 一号宣讲员”,他拿出当年在钻井队攻坚克难的劲头,啃理论知识,练演讲口才,还模仿以手势助宣讲,来提升宣讲效果。去年,在以“两学一做”为主题的小讲堂上,他从自身经历入手,将铁人事迹、铁人精神与“两学一做”有机结合,说的是“大道理”,唠的是“家常嗑”,既架起了“天线”,又接通了“地气”,场场人气爆满,社区由此掀起了党员“ 亮身份、学先进、做表率”的热潮。他小时候书读得少,文化水平不高,为了给年轻人以启示,尝试拿起笔来写下自己的人生思考。2016 年,他撰写的《永葆劳模本色》一文,参加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征文活动,荣获了二等奖。
余世顺在学铁人的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每年新党员入党宣誓,干城居民管理区都会请他给新党员讲铁人事迹,为新党员上入党第一课。在他的影响熏陶下,儿子余红波从小就立定了学习铁人、当一名像铁人、像父亲那样的石油工人的志向。大学毕业后,小余加入石油战线,由一名钻井工人成长为平台经理, 2004年开始带队征战苏丹石油施工井场并取得佳绩,先后获得“海外之星”“青年岗位能手”“十大杰出青年” 等荣誉称号。儿子的成长、进步,使他备感骄傲,因为把铁人精神一代代的传承下去,才不愧对“ 全国劳动模范” 的崇高称号。
( 韩学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