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乡校园盛开“非遗”花 ——西双版纳州关工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班 交流材料
经验交流 西双版纳州关工委办公室 2022-06-07 分享到:

丰富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西双版纳少数民族地区共同的民间财富和精神家园,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西双版纳州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通过与教育和文化部门、县市关工委的沟通,按照州、县市所属辖区特色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情况,本着就近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原则,选择了在西双版纳州允景洪小学、景洪市勐龙镇中心小学、勐海县南糯山村小学、勐腊县勐仑常乐小学四所学校,从2019年4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

一、民族文化底蕴深厚

西双版纳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各少数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绚丽多姿的灿烂文化,多民族的繁荣发展使得西双版纳留存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宗教文化、贝叶文化、傣族文化、普洱茶文化、东南亚文化、热带雨林文化、生态文化、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为一统,形成了各种文化交融渗透的多元文化体系汇聚和包容着13个民族魂之所在,根之所在。西双版纳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类繁多,底蕴深厚,它包括了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傣族章哈)、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傣医药俗及传统体育与竞技等十个类别,具有大量的独特性、活态性、民族和历史积淀性的文化要素。她们既是西双版纳州各少数民族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近年来,在国家、省、州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西双版纳州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全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进一步完善非遗名录体系建设和传承人队伍建设加强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工作力度;汇集非遗资源,助力乡村振兴;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普及活动,实践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

截止目前为止,全州有各级非遗项目205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2项、省级非遗项目10项、省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2个州级非遗项目59项、县级非遗项目 118项;代表性传承人459名,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9 名、省级传承人 43名、州级传承人 203名,县级传承人204名;非遗传习馆(所) 33所。

二、明确目标,组织实施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传统和美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结合我州实际,开展“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将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把民族文化和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和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并把民族精神的传承与道德好习惯的养成结合起来。根据西双版纳州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方案各学校制定了校本级的实施方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其中,西双版纳州允景洪小学,校长张丽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副校长朵强任副组长,成员有傣陶非遗传承人岩罕滇;葫芦丝非遗传承人岳鹏;章哈非遗传承人玉光;象脚鼓非遗传承人波丙罕;各科(处)室主任、负责人及全体班主任明确由德育处负责牵头,指导活动全面开展有计划的宣传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保护意义;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的研发等教务处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活动。总务处负责活动的硬件环境创设及所需场地、器材的配备,确保活动正常有序开展景洪市勐龙中心小学由校长董杰同志担任组长,少年宫办公室主任、艺体组组长石东风同志为副组长,专职美术教师李文华、刘芬、朱秋玲、刘云霞,傣族教师岩光万、岩罕恩为成员的工作小组,负责勐龙镇中心小学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工作。

三、实践活动,丰富多彩

允景洪小学从2019年3月起由西双版纳州文化馆牵头邀请专门的指导教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活动,开设了傣陶、葫芦丝、章哈、象脚鼓“非物质文化遗产”课堂活动保证每周至少一节活动课。在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同时,根据实际不定期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展示活动。开展了千人葫芦丝展演、傣陶比赛校园活动。举办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手抄报竞赛黑板报竞赛六一节表演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章哈、象脚鼓舞等。2019年6月6日下午,与西双版纳州文化馆、西双版纳州民族博物馆、西双版纳州图书馆、景洪市文化馆联合开展了“多彩非遗进校园,魅力文化有传承”活动围绕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保护 中国实践”主题,通过展板图文并茂展示我州所拥有国家级、省市级、州级非遗项目,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精彩的工作瞬间,真实记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统技艺,使学生直观、全面了解我州非遗概况。西双版纳州国家级非遗名录“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傣族织锦技艺、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傣族章哈”4位非遗传承人现场为学校师生进行了技艺展示,全校有3000余名同学参加发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法律法规和文物宣传资料1000余张,展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传承人、文物保护和西双版纳历史帆影等图文展板80余块,州民族博物馆还展出了部分珍贵的馆藏文物。

景洪市勐龙镇中心小学“走出去请进来”结合,学校利用假期或是活动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曼飞龙村,走进傣族慢轮制陶传承人玉南恩家里,在那里学习陶艺,感受陶艺制作的魅力。邀请慢轮制陶传承人玉南恩到校实地指导。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提高学生对陶艺的兴趣,逐步感受“陶”的魅力,在“揉”、“搓”“盘泥”、“刮”、“拍”、“烧”的造型过程中,提高造型能力及审美能力,在亲自操作中体验劳动的辛苦,从而让学生对非遗文化产生文化认同感。

南糯山村小学邀请民间刺绣文化传承人罗秀老师和民间民歌文化传承人黑培老师,每周三下午第三节到学校进行哈尼刺绣哈尼传统舞蹈教学和辅导。通过学习哈尼刺绣文化同学们懂得了哈尼刺绣文化不仅记载着哈尼族祖先迁徙的路线,保留着哈尼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地域性文化特点哈尼刺绣图案中的几何纹,包含直条型、三角形、正方形、回字形等自然纹形包含有太阳、月亮、河流、花草、动物等体现出哈尼民族情感。哈尼刺绣绣片,最早用于哈尼服饰,各式各样形态纹路被色彩鲜艳的丝线绣出来,其图案栩栩如生,生动亮丽,美感十足。通过学习哈尼刺绣,同学们能够用红、白、黄、绿、蓝、紫、黄红、浅绿等颜色进行大胆搭配,使绣片呈现本族特有的美感。哈尼族自古以来是喜欢舞蹈的民族,其古老的民间舞蹈艺术最贴切人们的生活。哈尼舞大多旋律欢快、优美、动作灵动,学生在一遍一遍的练习中,深切感受到舞蹈艺术之美。

勐仑常乐小学利用校会、班会向师生宣传和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意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班级的主题班队会活动相结合,创新活动载体。组织开展傣族武术、傣鼓、傣文、傣族手工和傣族刺绣“非遗活动”,2019—2020学年上学期共开展活动21项次,其中傣文参加学生数为:20人;傣拳参加学生数为:36人;傣族手工参加学生数为:26人;傣鼓参加学生数为:37人;傣族刺绣参加学生数为:54人。2019年12月6日进行了“非遗进校园和双语教学工作汇报展演”。学校还积极筹资采购、收集民族文化传统物件,设立了学校民族文化展馆和非遗活动室。

四、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形式多样,做到“四个结合”: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活动开展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相结合;活动开展与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和兴趣爱好相结合;活动开展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非遗”进校园开阔广大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认识“非遗”,了解“非遗”,喜爱“非遗”,传承“非遗”,逐渐培养传承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夯实社会基础,储存后备人才

允景洪小学学校邀请了西双版纳州国家级非遗名录傣族章哈传承人玉光、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传承人岩罕滇、傣族传统乐器葫芦丝传承人岳鹏以及象脚鼓非遗传承人波丙罕进校园亲自上课、示范,让文化名人进校园,让学生近距离感知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傣族章哈,以傣族传统的曲艺唱曲形式,歌唱历史故事、劳动、生活等,充满祝福、赞美等。在传唱傣族章哈过程中,让学生深切感受傣族人民勤劳勇敢、热爱家园、保护环境、自立自强的美好品质。学校岩温扁老师艺承傣陶传承人岩罕滇,他把傣陶艺术纳入学校特色美术教育,学校通过研究整合资源,挖掘、传承本土民族的民间傣陶艺术,研发校本教材《社·傣陶》。学生通过学习傣族慢轮制陶,培养了耐心和毅力,并在此过程中教会学生欣赏美、创造美;通过学习葫芦丝,让学生切身感受音乐的美好,提升内在艺术素养。傣族象脚鼓不仅展示了力量与节奏美,更表现了傣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和品质,与非物质文化舞蹈与韵律一起,深入学生内心。

景洪市勐龙镇中心小学在“传”的基础上,更注重“承”,学校傣族慢轮制陶的教学在传承和创新中摸索发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一方面,在学习傣族制陶的技能的同时,也让学生接触现代制陶技艺,避免为出“传”而传,在造型上鼓励学生自主创作,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去在意一件作品的成败,注重学生通过学习,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老师通过一个故事,让学生根据老师所讲的故事内容自由发挥,充分发挥少年儿童的天真活泼的特征。器皿、人物、怪兽,一件件学生的作品就这样诞生。其次,结合现代陶艺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通过“傣陶”学习与现代陶艺欣赏结合,让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进一步提高,做到“传”与“承”结合,从本质上提高“非遗文化传承”的效果,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知识积累。高了技艺,陶冶了情操。

    五、几点体会

1、拓宽了非遗保护传承领域。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对于非遗的有效传承和深度保护来说,无疑是最具潜力和效力的途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只有通过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不断丰富他们的非遗知识,增强他们的保护意识,让非遗在他们心中扎根,我们的非遗工作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扩大了非遗保护传承影响。青少年是文化传承创新的生力军。从学校教育入手,从青少年抓起,对于文化遗产传承与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大力开展,进一步拓展了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面。使广大学生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和欢乐,提升了广大学生非遗保护传承的意识,同时也带动了家庭、社会等对非遗保护传承的进一步认识和参与。

3、提升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学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积极开展多种传统文化传承和教育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校园生活,开发了学生潜能。使年轻学生在耳濡目染和活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提升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

4、培养了非遗传承后备人才。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中的育人作用在学校师生中营造了人人知晓“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增强了师生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感、荣誉感,培养了学生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好地传承、弘扬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化了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