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屏边一中持续加强心理健康团队建设,重视心理课程教学研究,完善心理辅导硬件设施,发挥各方协调联动作用,用心用情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强化师资,锻造“心”团队。以“心晴加油站”为载体,成立由书记担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政教主任、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等为成员的“心晴加油站”领导小组。组建州内州外、在职退休、专职兼职“三个结合”的专家名师“心”团队。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线上+线下”方式,全面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培训质量。今年以来,先后邀请专家学者到校授课7次,采取理论讲座、“实训+实操”等方式进行培训,依托省教育厅“守望云心”等平台线上培训,先后培训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200余人,评选出3名心理健康教育州级名师,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推动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台阶、出成效。
立足特色,开发“心”课程。重点围绕心理辅导中遇到的学生心理问题以及处理危机事件探讨,通过每周集体备课、不定期教研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辅导能力。结合屏边实际,探索开展“心理健康+思政、心理健康+教学、心理健康+五育”等模式,围绕红色文化、民族文化、艺体特色课程等,常态化开展“一节红色课堂”“一次国旗下讲话”“一节特色艺体课”等活动50余次,打造《让梦想飞跃大山》等“心理健康+思政”特色课程。聚焦高考心理辅导、应试技巧、心理调适等主题,通过宣传栏、电子屏、校园广播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加大投入,配齐“心”设备。全面规范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室建设,配备沙盘、宣泄柱、音乐放松椅等个体辅导器材,合理规划心理咨询室功能分区,形成会谈、放松、宣泄和个体咨询等区域,为个体心理辅导提供良好环境。充分运用测评设备,坚持“应测尽测”原则,利用秋季开学时间节点,对全校学生开展不少于一次的心理健康测评工作,以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作为测评重点,学校领导和相关专业人员共同分析研判测评结果。按“日常关注、重点关注、危机关注”3种分类,建立“一生一册”心理成长档案,建立“班主任+科任老师”网格化挂联机制,挂联教师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约谈,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
协同育人,构建“心”联动。建立城乡学校党支部共建机制,“一对多”师徒结对15对,帮带共建学校、集团化办学成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高个辅和团辅水平;受邀到其他学校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8次,提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建立沟通联动机制,加强与卫健部门、疾控机构和公安、网信等部门的联动,构建“监测—发现—干预—转介—治疗”闭环管理机制,对确已超出学校辅导干预能力或学校不具备干预能力的高危学生,协助家长转介至专业机构或专科医院接受专业治疗。实行动态监控,加强医教、家校协作,通过家长会、家访活动、家长约谈等实时共同关注学生情况,专职成员对异常心理状况学生,或转介至精神卫生专业医疗机构诊断和治疗的学生,做好回访工作。目前心晴工作站成员为400余名来访者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撰稿:项正芳 杨冬静(屏边县教育体育局) 图片:项正芳 杨冬静(屏边县教育体育局) 编辑:李文亮 审阅:王 瑜 终审:李姗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