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吴德忠:助学20载乐当“知心大哥哥”
思想道德教育 云岭先锋网 2016-06-20 分享到:

云岭先锋网讯(记者 保磊)2013年中秋节后,被诊断为鼻咽囊性恶性肿瘤同时并发急性脑梗塞的吴德忠,左手左脚已处于半瘫痪状态,无法出门。永平县关工委副主任赵艳芬按要求每周将材料和简报送到他家里,这个80多岁的老人仔细看完文件并签字后,又开始一字一句安排下一步的工作。

因为身体缘故,83岁的吴德忠只能在家休养。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近一年之久,直到2014年7月换届,吴德忠才从已经干了20余年的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位置上退下来。赵艳芬原本以为,老人终于可以在家安心休养了,但让她意外的是,只要有空,吴老依然会在电话里关心关工委的工作。永平县的孩子们,总是让这位老人牵肠挂肚。   

开讲座 老爷爷成知心“大哥哥”

吴德忠已记不清在县关工委的日子里,到底帮助过多少学生。但他认为,自己晚年做的这些事情,值!

近日,在他家略显偏僻的老房子里,他向记者展示了考取浙江大学的学生董建锋写来的一封信。信中说,“有时我们觉得您是一位慈祥、善良的老者,更觉得您是跟我们一起成长的大哥哥,始终用您那结实的双手拉着我们前行。”

被孩子称作大哥哥,83岁的吴德忠觉得有些好笑,但同时也感到欣慰。

吴德忠当过老师,做过记者,后来又担任过永平县委宣传部长、永平县委副书记等职务。退休后,闲不下来的他又到了关工委发挥余热。

吴德忠正在讲课。

20余年来,吴德忠深入全县中、小学作青少年思想道德报告、法制教育讲座、崇尚科学与禁毒防艾报告340场次,向机关、企事业单位讲党课40多场次,听众总计超过10.6万人次。   

很多永平的学生对吴德忠特别的讲课方式印象深刻,因为“吴老做讲座辅导,学生从来不打瞌睡。”已经大学毕业的杨晓声至今还记得当年听吴老讲课的每一个细节。   

2004年,吴德忠专门为父母早逝的杨晓声和另外20多名贫困孩子开了一场讲座。在讲座上,这个“可爱的老人”并没有讲太深奥的大道理,而是举了一些自己经历过的故事,告诉同学们“要有所成就,除了外部条件外,还得靠自己不懈的努力”。  

杨晓声还专门被叫到前面发言,吴德忠一直微笑着鼓励他。杨晓声觉得,相比物质上的东西,吴德忠对他们最大帮助是来自于心理上的鼓励,即便自己如今已经走进社会,依然受用无穷。  

永平县委外宣办主任马进永对吴老的演讲同样印象深刻,前几年他在乡镇上工作时,乡镇干部们也会去给学生和群众讲课,但是效果并不好。“可能是方式不对,老师不爱听,学生们就更不愿意听了。”

但奇怪的是一到吴老讲课,学生们总是听得津津有味。   

确实,和孩子们打交道多了以后,吴德忠也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和技巧。在他家里,至今仍摆着一个自己用了50多年的漱口缸、水壶以及一个黄挎包,为了让演讲更生动,他经常将这些“老掉牙”的物件带去展示给学生,给孩子们讲艰苦奋斗的经历。   

为了掌握真实情况,每次开讲座前,他总会提前多天进行调研,并熬夜写出讲稿,家里人劝他早点休息,他倒是有自己的一套理由,“多看书写字可以防止老年痴呆呢。”

这些文字多年积累,竟有20余万字,2010年,这些手稿被送至北京,参加了纪念中国关工委成立20周年回顾展。

为助学 留不住“养老钱”

在不少人眼中,乐于奉献的吴德忠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永平县关工委副主任赵艳芬就直言,自己退休后之所以选择去了关工委,正是“因为吴老这个人。”   

几年前,赵艳芬退休后才到关工委上班第一天,吴德忠担心她有失落感,便语重心长地劝她:“当官有上就有下,领导干部不要太在意自己的官位,而应该在意自己做人做事的品位。”   

话这么说,老人确实也是这么做的。   

2013年8月的一天,龙街上村的学生马红东来到永平县关工委求助,说自己考上湖北仙桃职业学院,但父亲肝硬化已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家里已无法供自己读大学了。

80岁的吴德忠听完后心情极为复杂,马红东离开时,他翻出口袋里仅有的200元钱,塞到对方手里。

一旁的赵艳芬十分感慨,这样的场面已经出现过无数次了,她曾多次劝“手散”的吴德忠,“吴老,你就给自己留点养老钱吧。”可是这话等于白说,等到下次遇到贫困学生时,老人又忍不住掏了腰包。  

吴德忠和孩子们在一起。

这几乎成了一种习惯,多年间,他已经向贫困学生、公益事业捐款达5.16万元。他带头奔走于机关、企事业单位,号召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救助新入学贫困大学生986人次,发放助学金220.87万元;为身患重病的8名特困学生,筹集医药费8.8万元。  

赵艳芬说,多年来,吴德忠在关工委领到的钱一直是每月200元,而且全部被他给了学生。同事们曾劝他去和领导说说,给他多发一点,可是每次他只是笑笑就丢在了一边。

久而久之,老伴郭福珍也懒得为丈夫“乱花钱”操心了,她觉得,“花这些钱也是在做好事。”

事实上,对贫困学生极为大方的吴德忠,生活中却异常节俭。从家里到关工委办公室有3公里多的路程,十多年间,就为省下3元钱的“摩的”钱,他一直坚持走路上班,并顺道在半路买上一个包子当作早餐。这个习惯十多年从未变过,在老伴郭福珍的记忆中,“他甚至连一碗米线都没舍得买过。”

讲原则 送礼这事“要不得”

2013年夏天,眼看学生们开学在即,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前的吴德忠固执地坚持要跟着同事一起下乡调查贫困学生家庭情况,因为脚上的筋脉曲张已经是多年的老毛病了,发作起来疼得要命。看他一路走得辛苦,同事赵艳芬多次劝他不要再去了,可老人根本听不进去,走起路来比谁都快。   

“每次都走得满头大汗,看得我们都心疼。”最让赵艳芬感概的是,到了一些贫困学生家里后,“他又忍不住从兜里摸出钱来,递给了对方。”   

在助学上略显“固执”的吴德忠,生活中也是个敢于直言的人。   

前几年,永平县的婚丧、乔迁、生日等请客、攀比之风抬头,有的机关干部三天两头放下工作应付做客,威望较高的吴德忠也经常被请到,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对这种请客攀比之风深恶痛绝,却又陷入漩涡之中”的尴尬局面。为此,他也不怕得罪人,干脆创作了一首通俗易懂的单口相声《做客忙》,抨击“吃完这家喝那家、打肿脸皮充胖子”,呼吁大家勤俭办客。《做客忙》后来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甚至有周围县份的人打电话来索要稿子。  

吴德忠和孩子们在一起。

吴德忠自己也是说道做到,对于自己的生日,他总是能瞒则瞒。2013年,吴德忠80岁生日,不知道是谁说漏了嘴,赵艳芬和办公室的几名同事也知道了这件事情,随后便匆匆忙忙的赶到了吴老家中,并每人给他包了一个红包。

当天家里人多,吴德忠也没拒绝。没想到第二天上午,赵艳芬和几名同事才到办公室就被老人叫到了一起。“今天早上我们学习一下。”赵艳芬和几名同事满脸疑惑,吴德忠却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笔记本,给大家念起了毛泽东主席在一次会议上的提议:“不祝寿,不送礼,少敬酒……”吴老满脸严肃,“我违反了第一条,你们违反了第二条,我不能收你们的礼。”一边说就一边掏口袋,将钱如数退回给同事。

后来几天里,吴德忠相继找到当天到家里的人,如数退还了红包。也正是在这段时间,他被诊断为鼻咽囊性恶性肿瘤,同时并发急性脑梗塞,自此呆在家中无法出门。他对生病倒是十分淡定,毕竟年龄大了,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是这也给他心里结下了一个疙瘩,他说,因为行动不便,还有三个人送给自己过生日的红包到现在也还没有退掉。

当然了,最让他牵肠挂肚的,还是那些在为生活和学习而努力的贫困孩子们。   

                                                                      责任编辑: 李文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