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品学是成才的基石
思想道德教育 2019-09-29 分享到:

一、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同学A说,我对学《语文》感兴趣,对学《数学》却兴味索然;同学B说,我对学《生物》情有独钟;同学C说,我对学《物理》、《化学》、《数学》几乎着迷;同学D说,我酷爱美术和体育……从这些同学言语中,不难看出,他们有偏科现象,其实这些同学的偏科现象,与他(她)们缺乏广泛兴趣,受兴趣狭窄的制约有关。偏科会导致知识面变得狭窄,不利于掌握各科全面知识,如果不及时着手纠正偏科现象,那么,当你学业完成后,将来到社会上去找就业的机会或择业的途径就会受到局限性。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术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德裔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充分说明,学习成绩的优差,除智力因素之外,主要决定于学习兴趣。那么选用什么方法,去引导和激发教育对象,对各科内容的学习都感兴趣呢?笔者心怀投石问路,抛砖引玉的本意,今天想借此机会与师生、家长共同探讨剖析兴趣的产生根源和如何培养学生自身学会开发兴趣的能力,以下意见提供参考,如有不妥之处,请斧正。

1、兴趣起源于人们的生活和活动中

兴趣不是天赋的,而是在人们的生活历程中发生、发展起来的。开始,由于受好奇心和求知欲所驱使,对某一事物有了兴趣。后来,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情感不断增强,对之产生了兴趣。最后发展到与理想、信念和世界观联系起来的志趣。

譬如:一位教师教《蝙蝠和雷达》一课,蝙蝠和雷达属已知现象,从表面上看,这两个事物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为什么把它们用“和”联系起来?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本能地产生了深究这个“为什么”的兴趣。

2、兴趣产生于对某人或某种事物的了解、接触中。

如人们为什么称为孔子为“文圣”,许多同学都感兴趣,有兴趣就得去读历史找答案。通过阅读历史,就知道孔子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要想知道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就要继续拜读《论语》等历史书籍。这就是兴趣来源于对某人的了解一例。

兴趣来源于某种事物的接触。如一位教师教物体的性质时,他出示酒瓶、油瓶、桔子水瓶摆在实验台上。瞬时,有一位同学举手发问:“老师你看,这三个瓶装的实物为什么都不装满,道理何在?”这一问,课堂上引起一场骚动,就这样,同学们就围绕“不装满”的现象而触动了求知欲的兴趣。老师也随着学生这一问,板书课题:“热胀冷缩”,接着边讲授课文内容边做热胀冷缩的试验。让学生从浓浓兴趣中学到知识。

3、兴趣产生于认知目的性

根据兴趣的目的性可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所谓直接兴趣是对活动本身的兴趣:如看电影、电视、小说、逛公园、上网聊天等,由于其内容引人入胜而对它发生直接兴趣。

间接兴趣则是对活动本身没有兴趣,而对活动结果感兴趣。如有的同学,对学习语文本身并不感兴趣,而是对学好语文有助于学好其它科目这一点感兴趣,因而发奋学习语文知识。

间接兴趣还包括认知的对立点:如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内容。而水的三态变化过程,其中水结冰后会把器皿冻炸。有的同学提出异议,为什么一般物体具有冷缩的性质,而冰的体积却不冷缩而冷涨呢?在上《植物学》课时,一位同学向老师发问,植物生长需要依靠光合作用,为什么菟丝子是不需要阳光与叶绿素发生光合作用的植物?

由于反例的出现,学者容易产生认知失调,如此同时也唤起学者为继续探讨新的知识而感到兴趣。如果学者经常喜欢在认知的对立点上找答案,那么学习兴趣始终都处于激发的状态。

4、兴趣产生于人生梦想的实践中

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少年要敢于有梦,从西游记到凡尔纳科幻小说,飞船、潜艇今天不都有了吗。有梦想,还要脚踏实地,好好读书,才能梦想成真。

华裔天才潘晖诺的母亲潘若沙,她从教育孩子过程中意识到,“对于孩子来说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知识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用心理学来解释,这其实是在试图建立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联系。所以说,我们不管自己梦想将来干什么,在学习中千万不要偏科,因为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所有的学科本身有着纵向联系,跨科内容有着横向联系。

作为学生必须要使兴趣成为自己学习的动力,要把兴趣之花深深扎根于人生理想的土壤中,将来在建设祖国的实践中开花结果。

二、品学是成长的基石

有人说,学习不好是半成品,身体不好是废品,思想不好是危险品。大家一致认为知识可以改变未来是前提,身体是革命本钱的源流,良好的品德是光明前途的保证。

《教育学》阐述:“教育能够创造条件,使遗传素质的长处得到发挥,短处得到弥补。”教育就是尽量地让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完善的发展为目的。作为接受教育者必须明白“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建设”。但学习的过程又是一路酸甜、一路平坦、一路山水、一路赞歌的趋势。这就充分说明,无论你是处在顺境还是逆境的学习环境里,都要本着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然后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去探究“知其然还必知其所以然”的学问。

1、道德品质方面: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青少年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一切方面的光源”。学习成绩优秀,而思想品德败坏,不但成不了栋梁之才,反尔却成了害群之马,给社会带来极坏的影响。这里只举两例:

例一:云南大学生马加爵、北京大学安然杀害同学的事件,就令人扼腕叹息和深省!

例二:北大学生吴谢宇弑母,曾以亡母的名义借债100多万元,带30多张身份证逃亡三年。这三人都有极高的智商和才华,可没有良好的道德,最终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成为罪犯,最后被绳之以法。所以说,思想不好是危险品,德才兼备,必须以德为先。

2、学习方面:

学习方法有多种。主要以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家庭条件、个人先天性的智商、后天性的努力等因素而定。为了使同学们学有目标,比有实例的引领和参照。现将古代、现代、当代典型人物和事例各举一例,以飨同学。

古代一例:如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了一部《资治通鉴》,文中囊括了十六朝,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全书约300万字。据有关书中记载,他为了夜以继日读书,专门做了一个圆木“警枕”,身子一动,枕头就滚落到地,惊醒后继续读书。

现代一例:如现代数学家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在职校就读一年半后,便因无力交学费而中途辍学。经过五年自修的华罗庚,却以《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一文,惊动了中国数学界,被称为“人民的数学家”。他有着奇特的读书方法,不光用眼看,而且能在黑暗里用心看。

当代一例:如华为总裁任正非为调整作战能力,从2019届顶尖学生中招8位毕业生,这几位都是硕士或博士,而且都是学霸。年薪从89.6万至201万元不等。他们中的钟钊、秦通、贾许亚等人都是90后的天才青年,与其讲天才,不如说百炼成纲。他们在校里就在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在数模竞赛中,机器人大赛、人民网奖学金优秀板课题获奖等。

总而言之,学习方法不能生搬硬套的,要根据本时期国家发展的需要,结合自己的智力来选择或创新有实用价值的学习方法。我们要知道现在学习的内容越来越趋向跨界化,学习的途径越来越终身化。特别要提醒的是:知识本身就是具体利益,在当今消费时代里,你没有知识,所有的利益都将受损。

同学们,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会自我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必须坚持品尝兼优,以德为先的理念;必须树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学习精神,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有兴趣奔走在品学兼优的途中,千万不要忘记锻炼身体,有了健康的体质,才能孜孜不倦的求学知识;才能炼出真本领;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