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西盟县走出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乡村治理有效融合路子—— 创新,把群众内生动力激发出来
龙潭山水映衬下的西盟县城
“领导,我家前面你们修的路堵了,走不通。”“领导,你们送来养的鸡病了。”……
以前,听到这样的情况反映,进村入户的基层干部常常又气又无奈。在一些贫困村组,脱贫攻坚的主角反而成了事不关己的看客。
“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困局如何破? 扶贫先扶志,西盟佤族自治县以覆盖全县的“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为载体,完善村民自治的组织化体系,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产业利益联结机制,把群众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乡村治理有效融合的路子,实现了贫困地区群众精神与物质的“双脱贫”“双摘帽”。
把群众带起来
西盟县共有9.56万人,贫困人口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19.64%,在脱贫攻坚进程中,西盟县把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作为推动乡村持续发展的关键。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足不足往往与村民小组的作用发挥有着很大关系,为此该县确立了基层党组织重心下移和打通乡村治理“最后一公里”的突破方向,探索建立“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用基层党组织的力量凝聚和引领群众发展动能。
“‘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是把党组织建在村民小组和农户中的一种形式。在现有村民小组设置格局的前提下,通过召开党员、户主代表及村民小组大会,民主选举产生委员。委员会主任一般由村民小组长或党支部书记兼任。每个委员联系10至20户农户,对农户需求实现精准化、常态化的联络和管理。”西盟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石字国介绍,100户以下的村民小组设委员5名,100户以上的村民小组设委员7名,配合村“两委”开展工作。目前,西盟366个自然村成立了“脱贫工作委员会”,选举产生委员1847名。
提高组织化水平,充实脱贫攻坚工作队伍,打造一支“永不撤走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将群众真正变成参与者,群众的内生动力才能不断增强。
力所乡南亢村富倮一组是个拉祜族村寨,共有48户村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29户,村里选出“脱贫工作委员”后,分组挂钩联系村内全部贫困户。副组长娜香是村民选出的生产委员,在她看来,过去小组干部大多只是配合村里的扶贫干部,主动性不够,成立脱贫工作委员会后,委员们开始主动带领群众学政策、找项目、寻出路。
“村里就一个养牛场,青贮玉米需要合理安排砍收,才能避免种植户扎堆把青饲料送往牛场,这时脱贫工作委员会就会进行调剂;水稻种植要抢节令,过去村里的70亩水田,各家争水泡田前后花1个多月还种不完,今年由脱贫工作委员会组织村民集中插秧,节约了一半的时间。”娜香说,脱贫工作委员会的成员都是村里的人,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容易协商解决。每个星期还集中开一次正式会议,每个月组织一次村民大会,听取群众的意见。
“‘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里有两个核心,一个是组织化体系的建设,另一个是经济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我们是用机制的建立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普洱市副市长、西盟县委书记杨宇说,“把党组织下沉到最基层,让群众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真正使内生动力成为小康路上持久的一个力量源泉。”
让群众动起来
走进边境村寨新厂镇永广村一组,一栋栋崭新的佤族特色民居错落有致,村内硬化的入户路干净整洁。
“有了积分制和保证金制度,村规民约不再是摆设,人人都行动起来爱护家园,村庄面貌也焕然一新。”说起村庄的变化,村小组长呢秒又高兴又自豪。
呢秒同时也是“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主任,他说,为让群众“动起来”,委员会收取每户村民100元的“保证金”,不遵守村规民约的村民将被相应扣罚。与之相应的是正向激励机制,村民参与村庄管理可获得积分,积分的多少影响着村民的“岗位”收入、产业分红收入等。
积分管理由“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具体实施,参与村庄公共事务、遵守村规民约等都能得到积分,反之,则拿不到积分,甚至要被扣分。
“大家齐心协力,自己的家园自己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段时间下来,培训有人参加了,政策记在心里了,技能也渐渐掌握了,更重要的是思想意识转变了,对生产有了积极性。”永广村一组宣传委员俄格领说,他这些天正组织村民参与道路疏通、环境清扫等公益活动。村民在获得积分的同时,村里的一些卫生短板等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积分还被运用到激励贫困户通过劳动获得可持续的收入。西盟县在村组设置公益性就业岗位10507个,岗位包括生产发展、水电维护、森林看护、环境清洁、村级道路、河道维护等。岗位业绩由“脱贫工作委员会”实行每月一次评定打分制,按时按质完成的,足额发放岗位薪酬,未完成任务的,少发或扣除部分岗位薪酬。群众由此增强了勤劳敬业的责任感。
家住富倮一组的拉祜族妇女娜迫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孩子患有精神疾病,家庭困境让她丧失了面对生活的信心,逐渐依赖上了酒精。今年,政府加大了对她家的健康扶贫力度,并改变扶贫方式,给她安排了村里保障员的公益性岗位,负责小组活动场所的保洁卫生、会议室的服务等工作,只要考核合格就可领取“岗位”工资。如今娜迫的精神面貌完全改变了,还加入了村里的文艺小分队,她家一度弃采的9亩茶地也得到了精心管理,日子一天天有了盼头。
使群众富起来
“养殖场是用产业扶贫资金建起来的,贫困群众除了每年能获得分红收益外,短期来看,群众种植青饲料就能增收,以后群众学会了养殖技术就更好了。”新厂镇永广村党总支书记艾刀来是一名豪爽的佤族汉子,算起群众的增收账来却很细心:青贮玉米每亩平均有3吨的产量,皇竹草每亩平均5吨产量,种一亩都能给群众带来上千元收益。今年,在“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组织下,全村共种植青贮玉米1200亩、皇竹草700亩,将带动全村3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
紧扣脱贫任务,强化产业带动。西盟县通过“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组织,龙头企业带动,贫困群众参与,着力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发展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以多种方式,拉紧贫困群众与龙头企业、致富带头人之间的利益联结,引导群众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转变,有效地帮助农民获得持续稳定的收益。如今,全县逐步培育起肉牛养殖、生态养蜂等一批产业新名片。
生态产业培育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为“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提供了持续运转的经费保障,实现了贫困村组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勐梭镇班母村发展中华蜂繁育基地,按照“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富母乃“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与基地合作,建起了“扶贫车间”,将有劳动力的贫困户纳为“车间工人”。“边打工边学技术,如今不少村民能够为企业提供生态蜂蜜原料,收入大幅增加。”宣传委员二妹组织9户贫困群众在基地养蜂,通过短期扶贫,已帮助贫困户娜哈实现当年扶贫家庭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
同时,西盟县强化素质提升,增强群众发展能力。有组织地开展科技种养、专业技能技术、教育扶贫等技能技术培训,让受帮扶家庭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分批次组织帮扶对象到龙头企业、产业示范区参观学习,用身边的典型、看得见的模范启发群众发展产业。2018年以来,全县通过“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组织村民参加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共计256期27193人次,实现新增转移就业1.7万人,帮助群众把脱贫的信心树了起来。
力量源自“志”和“智”,有了“我要富”的动力和“我会富”的能力,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两个引擎同时启动,迸发出势不可挡的攻坚力量。这力量,让阿佤人民走出新路、再唱新歌,稳步奔小康。(记者 李汉勇 沈浩 通讯员 张国营)
责任编辑:孙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