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打好保护治理持久战
时政要闻 云南网 2018-11-26 分享到:

原标题:洱海:打好保护治理持久战

 

  “洱海是一面镜子。我们所付出的努力都会在湖泊的水质指标、生态指标上得以体现。这面镜子映照的,是我们的发展模式和行为方式。”

  正如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副院长王欣泽所说,初冬11月,我们站在洱海边,倾听来自这个高原湖泊的声音。

  11月19日,国家生态环境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正式反馈,今年11月份洱海湖心断面水质为II类。根据大理州环境监测站监测结果,11月洱海全湖总体水质为II类。

  多年来,洱海水质始终在II至III类之间波动,一旦水质从II类波动到III类就意味着污染加剧。2016年水质下降,局部蓝藻暴发,洱海向人们发出警告。面对严峻的形势,省委、省政府于2016年11月作出“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的决策部署,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作出了进入战时状态的决定,动员一切力量,采取一切措施,全力实施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

  两年后的今天,“七大行动”的效果初显。王欣泽认为,今年11月达到II类水质并不代表着洱海水质就彻底向好,其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告知我们,人类对湖泊的影响可以通过我们解决自身的问题得以减轻。

  洱源县右所镇大树营湿地边,河道巡管员马亮超从口袋里掏出两页皱巴巴的信笺纸,上面用最朴实的话写着他十多年环保工作的心得:“虽然环保有累、有苦、有脏,不过把环保搞好,是为人类做好事,这是我最喜欢的选择。”

  马亮超对洱海的爱,镌刻在他黝黑的皮肤上,镌刻在他粗糙干裂的双手上,还镌刻在他斑白的双鬓上。他和许许多多环保工作者的工作目标是:不让一滴污水流入洱海。污水不流入湖泊,这样的目标仅在极少数欧洲发达国家的流域治理可以做到。要达到这样的环境保护要求,需要改变的不是一家一户、一村一乡的用水、排水方式,而是要改变整个洱海流域80多万城乡人口的生活方式,改变洱海流域2565平方公里的发展方式。

  “洱海保护不仅是一场攻坚战,还是一场持久战。”生态学专业出身、专门研究生态恢复、多年从事洱海保护治理的大理州洱海流域保护局局长段彪说。污染的存量与增量叠加的累积性和治污措施效果的滞后性客观存在,大自然容不得我们迟疑、懈怠。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已为时代所摒弃,求发展和保生态的抉择哪怕再痛苦也要面对。

  以海为镜,大理城乡不同发展阶段的追求一一体现其中,从电影《五朵金花》里推崇的农村生产队模式,到现在为求环保功能果断放弃高产出作物的种植;从填湖造田、网箱养鱼到流转田地用作生态湿地、全面禁渔……洱海保护也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仅关注湖区水体的一湖之治,到2003年开始的“流域之治”,到今天囊括“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综合治理全流域所有山水、城镇乡村,从流域空间管控、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到绿色生活方式构建全覆盖的“生态之治”。

  今天的大理没有在“要发展,还是要环保”的选择上迟疑。“十三五”开局至今两年,洱海治理的投入超过了过去所有投入的总和。

  在大理海东新区秀北山森林公园,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多项高科技手段的叠加,让原本枯燥乏味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成了让人心旷神怡的森林公园模样。今年海东新区响应省委、省政府和大理州委、州政府的号召,再次主动将规划面积从53.89平方公里调减至20.43平方公里,海东镇域远期人口规模从15万人调减控制在10万人以内。下一步将转向洱海流域外且毗邻新区的宾川县贫瘠少林的低丘缓坡地带发展。

  小雪节气刚过,云南大理研究院水质监测小组再次出发。3年来,组长高英和她的小伙伴们风雨无阻,每周至少2次坐船到全湖采集水样。

  洱海是一面镜子,反映出大理州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族群众的决心和行动,保护治理洱海,任重道远,永不懈怠。(记者 朱丹)

 

责任编辑:孙重远

云岭春光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