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COP15大会开幕
时政要闻 2021-10-12 分享到:

      10月11日下午,《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简称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云南省昆明市开幕。“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成为此次大会主题,同时,这也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题召开全球性会议。来自各缔约方、国际组织、金融和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商业企业、媒体机构及中国地方政府等共计1800余名代表参会(线下约1300人、线上约500人)。

      COP15第一阶段会议要完成除“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外的各项议题审议,包括开幕式、闭幕式、高级别会议、生态文明论坛等活动。其中,生态文明论坛共设置七大主题,分别是: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文明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理念到实践、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生态保护修复、自然资本核算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青藏高原生态文明与生态安全、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将于10月14日-15日召开。第二阶段会议将于2022年上半年以线下方式举行,“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将在第二阶段会议审议和决定,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新篇章。

      此外,第一阶段会议还将发布“昆明宣言:迈向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以此呼吁各方要采取行动,响应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号召,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增进人类福祉,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早已体现了朴素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就在COP15大会开幕前几天,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了《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列出了一组数据: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40年间从1114只增加到1864只,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朱鹮由发现之初的7只增长至超过5000只,亚洲象从上世纪80年代的180头增加到目前的约300头,海南长臂猿从40年前的仅存两群不足10只增长到五群35只。已在野外灭绝的普氏野马、麋鹿重新建立了野外种群。多项数据证明,我国一贯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地,四川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珍贵物种基因库之一,被称为 “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四川省森林蓄积量19.16亿立方米,居全国第3位;全省有高等植物1万余种,占全国总数的1/3,脊椎动物近1300种,约占全国总数的45%。值得一提的是,四川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387只,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的74.4%,种群数量居全国第一。四川还是中国特有物种最多的省份。此次COP15大会,四川将向全世界展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四川做法”。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植物和动物,最大限度地保护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以造福于当代和子孙后代,这是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性公约。目前,全球已有196个缔约方,承诺保障生物多样性。1992年6月11日,中国签署了公约,成为最早一批缔约国之一。缔约方大会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最高议事和决策机制,每两年召开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