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关工委“五老”宣讲团成立于2006年。目前全市共有“五老”宣讲团成员135名。其中市级“五老”宣讲团有团长1名,成员4名;县级“五老”宣讲团有团长10名,成员32名;乡(镇)“五老”宣讲团成员有88名。2017年市关工委“五老”宣讲团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党史国史教育、法制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从我做起”等五个方面为宣讲主题,深入学校、社区、企业开展“五老”宣讲活动共计31场次,听讲人数7700多人;十县(区)“五老”宣讲团累计宣讲45场次,听讲人数达10000多人。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总结、提升,“五老”宣讲工作得到学校、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广泛赞誉,成为了各级关工委的常态化工作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品牌。市关工委“五老”宣讲团被列为市“十大宣讲团”之一,普洱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旗。普洱市“五老”宣讲团主要做法概括为“一二三四”几个要点。
“一条主线”。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市关工委“五老”宣讲团紧紧抓住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条主线,把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人生观教育、社会公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党史国史教育、法制教育等内容纳入“五老”宣讲主要内容,教育引导青少年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己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在实践中使自己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文明人。
“二个依托”。一是依托“中华魂”主题教育活动,扎实开展宣讲工作。普洱市“五老”宣讲团始终围绕“中华魂”读书活动主题,结合普洱实际、学校实际、学生实际,确定每年的宣讲主题。由“五老”认真撰写讲稿;在开展读书辅导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发现不足,认真进行修改完善,使宣讲内容、形式更加符合青少年的需求,从而使宣讲工作更加深入扎实。二是依托普洱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广泛组织宣讲活动。文明城市的创建,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及文明程度是分不开的。市关工委“五老”宣讲团接到市创文办安排的宣讲任务后,及时召开会议,研究制定宣讲计划,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家庭教育、养成教育融入到“五老”宣讲内容中,积极参与创文工作。一年来,“五老”宣讲团进学校(思茅区中小学实现全覆盖,其他九个县每县宣讲2至3所学校)、进社区(西园路社区、北郊社区、滇运社区、曼窝社区、三家村社区、老街社区)、进企业(普洱金孔雀绿色物业有限公司、西盟云天矿业有限公司、云南思茅山水铜业有限公司、普洱茶集团会连茶厂等),广泛组织开展了“五老”宣讲活动。2017年全市共组织“五老”宣讲76场次,听讲师生达17700多人。通过全市十大宣讲团的积极努力,广大干部群众的文明程度得到很大提升,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家庭教育工作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的支持、关心和重视,“五老”宣讲工作也得到了市委肯定和广泛好评。
“三个规范”。一是规范机构。市“五老”宣讲团自成立以来,一直由市关工委主任主抓,常务副主任分管。目前设团长1名,成员4名,联络员1名。10县(区)、乡(镇)关工委也成立了“五老”宣讲团,组建了宣讲队伍,共有“五老”宣讲员130名,其中县级“五老”宣讲员42名;乡(镇)“五老”宣讲员88名。普洱市“五老”宣讲团正逐步成长为一支热心公益事业、覆盖面广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群众性志愿服务队伍。二是规范运转。市关工委年初召开一次“五老”宣讲专题会议,研究确定宣讲主题、范围、场次等;每次组织宣讲活动,预先制定一个详细的宣讲方案,明确市、县(区)和乡(镇)、学校关工委的任务和分工,落实宣讲主题、对象、场地、人数等事项。同时为了调动“五老”宣讲员的积极性,有的县区规定每撰写一篇宣讲稿给予补助500元、每讲一堂课给予补助200元。总之,现已基本形成了“领导重视、机构健全、人员充实、经费保障、活动经常、运转规范”的工作机制。三是规范服务。“五老”宣讲团成员由退休人员组成。每次组织“五老”宣讲团到学校、社区、企业开展宣讲活动,都由关工委下发正式通知;安排协调车辆和食宿;指定1名关工委办公室工作人员全程陪同,做好协调沟通服务工作;及时报销宣讲员的差旅费等。2017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心重视下,结合创文活动,市委还安排了5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开展“五老”宣讲工作。为了总结交流经验做法,进一步规范宣讲工作,2017年9月市关工委还举办了“五老”宣讲工作培训会。市关工委及十县(区)关工委“五老”宣讲员代表交流了宣讲工作的经验做法,研究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极大地推动了全市“五老”宣讲工作。
“四个结合”。一是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学校﹑教师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力军”,而关工委及“五老”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和有益补充。把“五老”宣讲工作当作发挥“五老”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育人优势和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当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平台,通过广泛开展“五老”宣讲活动,教育、引导、促进未成年人成长为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四有新人”。二是与当地资源特色相结合。充分利用各地独特的资源优势,以榜样示范教育青少年。“五老”宣讲员既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又是近现代党史国史的见证人,对党的事业有坚定的信念和无限的忠诚,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对青少年具有独特的影响力、说服力和感召力,特别在党史国史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宣讲中,尽量把当地的革命史、发展史等内容纳入讲稿,把一个个当地的真实案列、鲜活人物事迹用朴实的语言讲授给青少年,增强宣讲的吸引力和效果,以实际行动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三是与学校的教学需求相结合。组织宣讲时,以宣讲效果为前提,注重把握宣讲内容和宣讲时机。例如:到民族中学宣讲,重点放在民族团结教育,穿插讲法制﹑讲党史国史;在把握宣讲时机方面,本着“帮忙不添乱、注重学习实效、以教学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宣讲活动不与学校教学相冲突,见缝插针地开展宣讲活动。四是与听讲学生的年龄和学习实际相结合。根据听讲学生年龄、年级情况等,丰富宣讲内容,拓展知识面,灵活修改宣讲稿,让学生听得懂、喜欢听、有启发、受鼓舞、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