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州泸水市和谐社区:“1234”关爱模式,呵护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经验交流 2024-01-24 分享到:

泸水市和谐社区成立于2019年,是泸水市乃至怒江州占地面积最大、搬迁人数最多的安置点社区社区群众来自5个乡镇30个村共254910605人,儿童2574人,(其中:留守儿童102160人,困境儿童5067人,孤儿1624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以来,留守儿童关爱陪伴成长问题成为影响脱贫群众务工就业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和谐社区探索走出了“1234”模式,有效化解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务工后顾之忧,为留守儿童打造全方位关爱格局。

完善“1套”体系,形成全面关爱留守儿童氛围。构建街道、社区、学校包保机制,即1名留守儿童与1名街道干部、1名社区干部、1名学校老师结对帮扶,制定一人一策帮扶计划,织密责任网。建立留守联系卡制度,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联系卡,查清就学情况、家庭情况、父母务工地点、受委托监护人基本情况等,加强社区干部与留守儿童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开展好三个一活动,即定期关爱走访一次、与家长通话一次、与家长发短信一次,逐步使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帮扶救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办好“2个”托管,缓解关爱留守儿童难题。为了解决留守儿童放学后谁监管功课谁辅导问题,实行校内校外“2托管。一是共育。和谐小学率先实行午托和晚托服务,构建班主任+托管员沟通机制,学习托管从学生吃饭管理、课后作业辅导等一条龙服务,解决“7小时外学生教育问题,形成24小时闭环管理,确保学生开心、学校放心、家长省心。二是社区共促。充分发挥社区干部优势,在放学后对留守儿童进行课外辅导,通过网上家访、一对一私人定制家长会、亲情热线等,搭建留守儿童与父母间的多重对话平台,让孩子把自己在学校里的生活、学习情况与父母进行分享,增强了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建立双向教育通道,实现育人工作的有效对接。

搭建“3个”平台,有效呵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搭建儿童之家平台。在社区内设立儿童之家,统一配备书吧、课桌凳、书橱、图书及各种文娱器材,进一步改善留守儿童课内、课外活动条件,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向上、快乐成长的温馨家园。搭建社工组织平台。引进专业社工力量,开设儿童托管服务,围绕学业辅导、红色教育、兴趣培养、亲情陪伴、青春自护等主题内容,常态化开展心里辅导、阅读陪伴、手工艺术、绘画舞蹈、课后辅导、书法教学、自护教育、互动游戏等志愿服务活动,分类解决留守儿童精神缺、学习缺、心理缺等问题。搭建爱心餐平台。社区为有效解决160名留守儿童的就餐问题,按照政府补一点、集体经济拿一点、企业让一点和个人出一点的运营模式,每餐三荤三素,每人每顿收费4元,稳稳撑起一小成长幸福伞

用好“4支”队伍,全力解决留守儿童实际困难。用好暖心帮帮队伍。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作用,制定长期帮扶联系计划,开展上门家访,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帮助检查作业、整理书包、干劳务、做家务,用实际行动帮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用好护学岗队伍。按早、中、晚时段,负责做好上学、放学高峰期道路交通引导、出行秩序维护,给留守儿童提供精准、科学、高效的服务,让在外务工的父母放心,让带孩子的老人安心,让孩子们过得舒心。用好爱心妈妈队伍。建立13爱心妈妈团队,与留守儿童结成对子。定期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爱心帮扶活动,通过日常作业辅导、谈心谈话、定期家访、亲情联系等形式,从学习、生活、价值观培养等方面对留守儿童实施全方位的关爱帮扶。用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返家乡伙伴计划等高校青年志愿队伍。常态化开展活动,以四点半课堂为具体举措,不断培养留守儿童课外兴趣。

(作者:泸水市大练地街道宣传委员  张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