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留守儿童是儿童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几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去外地打工,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当今社会学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更是我们各级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关心爱护工作,关系到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系到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和谐、关系到乡村振兴和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一、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
楚雄州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是劳务输出大州。近十年来,每年都有近30万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这些留守儿童要么放在爷爷奶奶身边,要么放在外公外婆身边,还有的是亲朋好友看管,或是兄弟姐妹之间相互照顾。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校外安全等问题,不仅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也深深牵动着广大“五老”的心。2013年,州关工委对全州留守儿童情况做了一次全面调查。全州有农村留守儿童44437名,占中小学生总数的13%,其中特困留守儿童9019名,小学阶段留守儿童23829名,占农村留守儿童总数的53.62%。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优秀的6803名,占18.58%;良好的11295名,占30.85%;中等的11490名,占31.38%;较差的7029名,占19.2%。自己居住的,占3.13%,与爷爷奶奶生活的36940名,占83.13%;寄养亲戚的3970名,占8.93%;与其他人居住的2136名,占4.81%。近十年来有少量变化,但留守儿童数量有增无减,呈上升趋势。
据调查,反映出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一是由于离开父母得不到父爱母爱,他们的心灵缺少雨露的滋润,他们的生活失去了阳光的照耀,久而久之,这些儿童成为了问题学生,不是成绩落后就是调皮捣蛋,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学习中面临着许多问题。二是留守儿童情感呈空白地带,他们的性格是孤独的,亲情的缺失使他们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是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着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三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管,自制力差,脾气得不到有效控制,往往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用武力解决,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安全。四是留守儿童一般都是隔代监护,他们一般都是年事已高的祖辈,由于文化水平有限,没能力辅导和监督学习以至于部分儿童产生厌学、逃学的现象。五是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大多数祖父母辈监护抚养,老一辈思想观念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还有的是亲朋好友或兄弟姐妹间相互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从心理角度分析这些存在成因。主要是:一是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进而出现胆小、迟钝、呆板,很少与人交流;二是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留守儿童的管教;三是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现在大多数学校老师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成绩差的学生;四是特殊的社会群体的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法困难重重,自然而然引不起学校、老师的注意,没有给予及时的引导;五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致使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外流,加之经济条件限制,使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
二、建“留守儿童之家”,让留守儿童身心不再留守
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为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楚雄州关工委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问题导向,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力度,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健康、受教育等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多年来,我们根据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特殊性,按照建机制、强举措、重服务的工作思路,为农村留守儿童托起一片蓝天。
(一)争取领导,加大宣传,增强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留守儿童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同时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有之责。我们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媒体大力宣传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调查研究,将调研报告送党委政府,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争取支持。州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并成立了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委员会,定期研究分析留守儿童情况。2017年,州人民政府发了文件,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用二至三年时间,在全州103个乡镇建立“留守儿童之家”,1099个村(社)委会完小建立“亲情小屋”,分别补助资金3万元和1000元。楚雄市委还专题召开推进会,下发文件,拨出20万元专款,按照市关工委出一点、学校筹措一点、各级财政兜底的办法,要求年内全面完成建设任务。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21年底全州已建立“留守儿童之家”103个,亲情小屋1100个。全州已形成领导重视、政府统筹、资金到位、社会支持、部门共管的机制。
(二)整合资源,形成活力,为建设留守儿童之家献计出力。在州委政府的统筹下,州关工委、民政、共青团、教育、妇联、财政等多部门联合发挥各自的功能,积极参与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工作。州妇联建立留守儿童示范学校55所,组建志愿者3534名,组建爱心妈妈志愿者队伍,开展以“三个一”(每月了解一次留守儿童在校情况、每月与留守儿童通一次电话或写一封信谈心、每学期资助一批学生用品)为主内容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共青团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者行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工作。民政部门拨出12万元专款支持建设。州关工委还积极向社会爱心人士及爱心企业争取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资金。2016年同IN137企业爱心团队合作向部分中小企业募集资金22.5万元用于建设6所留守儿童之家。州县市关工委积极协调,把“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与“乡村少年宫”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整合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加挂两块牌子,共同做好青少年和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每个“留守儿童之家”都建有音乐室、舞蹈室、图书室、美术室、心理咨询室,配有文体器材、少数民族乐器及服装,安装了电话、电脑,开通了网络视频。“留守儿童之家”每天都开放,供学生到此交流学习,与远在外地的父母通电话、视频交流,汇报学习生活情况,倾诉父母子女之情。电话及网络视频都与电讯部门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出台了优惠政策,全州所有“留守儿童之家”的座机电话等每台每年的费用均不超过300元,不限时使用。
(三)建立机制,规范管理,让留守儿童享受到“家”的温暖。州关工委于2014年在牟定县共和镇天台中心小学建设全州首个“留守儿童之家”作为示范,经过二年积极探索,做到了“七建”:即建机制、建监护人档案、建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建留守儿童帮扶机制、建亲情热线、建健康辅导制度、建法治宣传教育机制。在总结示范点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家”要做到“五有五全”,即有活动场地、有仪器设备、有文件器材、有宣传阵地、有特色项目;机构健全、制度齐全、计划周全、队伍健全、资料齐全。“留守儿童之家”要建立“四卡”:即学生档案卡、学校联系卡、爱心结对卡、成长记录卡。做到“五清楚”:即留守儿童基本情况清楚、家庭情况清楚、监护人基本情况清楚、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动态清楚、联系方式清楚。
(四)结合脱贫,联手帮扶,全方位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留守儿童大多数在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家庭所处的环境比较差。在建设留守儿童之家过程中,我们重点选择少数民族留守儿童较集中的山区乡镇中心小学或完小。如已建成的楚雄市大过口乡中心小学或武定插甸村委会依纳格完小、禄丰县广通镇几子湾完小,少数民族学生都占90%,留守儿童占75%以上,而且都是特困山区。我们结合精准扶贫工作,还开展了一些互动活动,如给贫困学生送救助金、衣服、书籍、学习用品等。近十年来,州关工委多渠道筹集资金218.38万元,帮助4430名贫困家庭学生。曾在楚雄工作过的江苏籍离休干部章养真女士,当她得知彝州贫困学生上学难的消息后,远在常州的她毅然捐资助学,4年共捐资30万元,同时动员女儿、女婿、儿子、孙子献爱心,孙子在北京办企业,八年来捐资330万元救助困难学生1100人。州关工委也从每年工作经费中挤出部分资金,帮助贫困家庭学生225人。10年来动员协调州内一些企业、爱心人士献爱心资金97.16万元资农村留守儿童。
三、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成效明显
一是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得到有效保护和发展。对农村留守儿童,我们配合学校实行“三优先”措施,即思想上优先关心、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据统计,全州已建成的103所留守儿童之家、有数千名留守儿童均享受并感受到亲情关爱、学习辅导、监督保护、心理疏导等关爱和温暖,部分留守儿童逃课、滋事、无心向学、沉溺网游的现象已基本杜绝,身心健康得到有效保护,学习成绩普遍有较大幅度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
二是营造了广泛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通过发动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捐款捐物建设农村留守儿童之家,整合社会和职能部门资金支持建设留守儿童之家,联合楚雄师院心理学系成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基地,整合乡村少年宫资源合作共建设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等方式,营造了广泛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凝聚了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智慧和力量。
三是促进了精准脱贫工作的有效开展。结合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实际,州县市关工委等部门积极研究对策,利用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的资源,积极为建档立卡户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关爱和支持,还联系扶贫联系单位的干部职工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留守儿童建立“一对一”牵手关爱制度,每年都定期深入到学校、留守儿童家,为他们送去文具、书籍、化肥、现金等物资或资金,帮助留守儿童家庭解除父母不在身边的后顾之忧。
四是进一步丰富了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学校利用留守儿童之家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兴趣小组活动、重大节日书画、演讲比赛和文艺活动,让留守儿童展示自我,彰显个性,在活动中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和幸福。有的学校还利用勤工俭学基地开展种养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使他们留得住、学得好、玩得开心,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楚雄市关工委每年暑假期间组织山区乡镇的留守儿童到楚雄市城区开展体验活动,让他们开阔眼界、快乐生活。
五是弥补了亲情缺失,让留守儿童的家长放心。由于加强了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学生与父母的交流,特别是每周可以与父母通电话或视频聊天,将父母与子女的距离拉近了,学生感到无比温暖,父母感到十分欣慰,让温暖弥补了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使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健康成长。一些学校还在春节期间组织家长参观“留守儿童之家”,家长普遍感到孩子在学校就像在家一样,非常放心。“留住心灵,守护成长”的建家目的正不断变为现实。
(楚雄州关工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