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蒙自市采取“非遗+”模式扎实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加强对青少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非遗+乡村学校少年宫。以乡村少年宫为平台,通过政府投入、学校引导、非遗传承人言传身教等方式,全力推动“非遗”项目融入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全市11所乡村学校少年宫,依托当地丰富的“非遗”资源,分别开设了彝族花灯、打花鞭、苗族芦笙舞、彝族编绣、打陀螺、武术等非遗特色项目和民族体育项目,并结合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举办少年宫学生“非遗”技能比赛,广泛搭建才艺展示舞台。让“非遗”在乡村学校少年宫落地生根,拓宽了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者和弘扬者的路径,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打下青年人才基础。
非遗+阳光体育大课间。“体育大课间”是学生日常锻炼、增强体魄的载体,蒙自市立足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创新,把“乐作舞”“烟盒舞”“打花鞭”“芦笙舞”“三步弦”等非遗舞蹈和学校体育相融合,为体育大课间添了“文化味”。永宁小学把打花鞭的提、拉、转等基本动作融入大课间,让学生感受了打花鞭的绝妙之处,西北勒中心校把彝族铓锣舞的动作融入到课间操,让学生体验到了铓锣舞的力量之美。“非遗+阳光体育大课间”不但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促进了各族学生的交流,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非遗+课后服务兴趣社团。全市各中小学充分挖掘课后服务的育人功能,以非遗+社团的形式,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技艺教育,全面提升学生中华文化认同。雨过铺街道大台子小学利用每周四课后服务时段,聘请当地非遗传承人进校为学生开展彝族刺绣、彝族剪纸、彝族花灯、鱼鳞片吹奏等非遗项目培训。凤凰小学邀请非遗传承人到校开展国家级非遗项目——蒙自过桥米线制作技艺讲解培训,并以有奖竞答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过桥米线的历史起源、人文内涵、传承历程,体会家乡文化遗产的魅力。把非遗融入社团活动,让孩子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互鉴交流中坚定文化自信,能够自主、自发地弘扬中华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蒙自市委统战部 市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