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区位于普洱市南部,澜沧江中下游,是普洱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国土面积3876.01平方公里,辖4镇2乡1个街道共56个村、25个社区,常住总人口42.21万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4所、在校学生4.4万余人,高中学校4所、在校学生0.4万余人。近年来,思茅区未司项目办始终将保护未成年人权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观护帮教涉罪未成年人作为未司项目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未司项目办在涉罪未成年人帮教矫治中的独特作用,以“主动、及时、多元化”模式开展帮教矫治,取得了良好效果。
建章立制,筑牢帮矫责任体系。思茅区坚持政治统领、党建引领,把帮教矫治工作嵌入全面依法治区和未司项目工作大局,推动帮教矫治成为平安思茅建设的一道重要“防火墙”。研究制定了《思茅区未成年人司法项目领导小组工作职责》《思茅区未成年人司法项目办公室工作职责》《思茅区未成年人司法项目会议制度》《思茅区未成年人司法项目请示汇报制度》《思茅区未成年人司法项目保密制度》《思茅区未成年人司法项目财务制度》和《思茅区未成年人司法项目工作流程》等制度,协同区关工委、区教育体育局、市公安局思茅分局、区民政局、区司法局、区法院、区检察院、团区委、区妇联共同开展帮教矫治工作,依法建立起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未司部门组织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重新犯罪夯实了组织保障。
提质增效,筑牢帮矫措施体系。思茅区不断提升未司项目工作顶层设计,秉着关爱教育、帮扶帮助、矫治监管的原则,正确引导未成年帮教矫治对象以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工作生活,努力把未成年帮教矫治对象教育改造成为遵法守法公民。整合资源,组建爱心帮教队。区未司项目办以强化源头预防和综合治理相结合的方式,对涉罪未成年人成立了由“五老”成员、社区民警、志愿者、村组干部等组成的“多助一”综合帮教关爱小组,通过紧贴未成年人心理、生理特点,采取灵活生动的形式,创新方式方法,有效开展家庭教育、心理疏导、教育矫治等帮教工作,推进重点未成年人包保帮教工作走深走实。尤其在帮教中,区未司项目办切实发挥“五老”志愿者政策、威望、亲情优势,通过老帮青、老带少、老育新,开展各类帮扶教育活动,促进帮教矫治对象早日融入社会,进一步提高帮教矫治工作质效。夯实基础,把好入矫第一关。未成年帮教矫治对象入矫后,第一时间指派对青少年工作有一定经验的工作人员或者心理咨询师进行第一次入矫谈话教育。通过谈话,全面了解其心理情绪、兴趣爱好、就业就学和家庭背景等情况,建立初步的监管帮教关系,让未成年帮教矫治对象感受到平等与尊重,为建立良好、信任监管帮教关系打下坚实基础。及时开展上门走访工作,对其监护人开展谈话,告知其应当依法履行监护义务,配合帮教矫治机构做好对被监护人的监管帮教等。依据走访、谈话了解掌握的情况,制定针对性帮教矫治方案,确保“家庭情况清、学习情况清、思想状况清、活动圈子清”。自开展帮教矫治以来,区未司项目办共谈心谈话1500人次,上门走访96人次,制定针对性帮教矫治方案49人次。因人施教,做好常态化帮教。在日常帮教矫治监管中,对未成年帮教矫治对象落实“一对一”精准监管帮教,针对每个未成年帮教矫治对象的犯罪类型、心理特点、生活状况,不断调整“矫治方案”,通过“一对一”谈话、“一对一”心理疏导,修复其心理缺陷、改变其行为恶性。同时,区未司项目办在与区检察院、触法未成年人签订《观护帮教协议》后,要求涉罪未成年人誊抄《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书》,促使涉案未成年人认罪认罚、真诚悔过,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其接受改造、顺利回归社会奠定基础。特别是去年以来,思茅区未司项目办牢记帮教矫治工作宗旨,致力教育转化,用心用情帮助帮教矫治对象走出自我枷锁,促其迷途知返。如:彭某,现年17岁,父母离异且患有抑郁症,因涉嫌介绍卖淫罪,被公安机关抓获并移送检察院。经项目办的帮教,在为期半年每个月定期回访期间,彭某逐渐打开心扉,积极与父母沟通、与项目办工作人员交流,帮教期、帮教后至今再无违法犯罪行为,彭某重新走上了人生正轨。暖心助力,解决困难在一线。思茅区未司项目办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在确保帮教矫治工作管理到位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精神上扶心、生活上扶困、就业上扶技、发展上扶业、智力上扶学”分类帮扶工作,让有需求的帮教矫治对象能够安心接受矫治,积极面对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如:去年9月,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初中毕业的帮矫对象李某和苏某还想读书,但困于成绩较低无学校接纳等因素,区未司项目办积极链接社会资源,与普洱职高进行联系,李某和苏某最终被职高录取。这种“授人以鱼、授人以渔”的工作方法,帮助引导帮矫对象走好了“回归”路,不仅“授之以鱼”,解决了他们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同时“授之以渔”,让他们拥有了面对新生活的信心和能力。
多元共治,筑牢帮矫治理体系。思茅区未司项目办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加大未成年人保护社会环境治理力度,给涉罪未成年人创造一个改过自新的良好社会环境。加强家庭保护治理。强化《家庭教育促进法》普法宣传,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被委托人每年提供不少于1次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推动家庭教育落实到位。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良好家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和“传承弘扬优良家风家训”主题宣讲活动100余场次,促进涉罪未成年人向上、向善、向尚。加强学校保护治理。完善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和依法处理机制,建立防范有组织犯罪侵害校园工作机制,加强《反有组织犯罪法》宣传教育,增强学生防范意识。学校对有组织犯罪侵害学生权益的,及时制止并向乡镇(街道)派出所和区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完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加大学校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加强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强化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杜绝学生欺凌。加强社会保护治理。深入开展思茅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锚定“双下降一底线一扭转”这个目标任务,严厉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坚决筑牢未成年人安全底线。常态化开展网吧、台球室、小旅馆等重点场所突击检查,依托“12345”热线,建立未成年人综合保护服务热线,受理专班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信息报告和举报。宣传推介服务热线,畅通服务未成年人“最后一公里”。
各项措施相继落地、渐次开花。自2021年2月开始,思茅区未司项目办共帮教49人,已完成帮教39人,正在帮教10人,已完成帮教的39人实现了“无再犯罪”的目标,为涉罪未成年人重塑人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思茅区帮教矫治工作在省、市、区未司项目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不同程度存在帮教矫治手段单一、帮教教矫人员专业知识不够、成员单位之间“各自为政”,帮教矫治涉罪未成年人工作合力不够等现象。下一步,思茅区未司项目办将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情怀,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把“保护、教育、管束”一体落实到位,真正实现挽救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平安一方社会。
(供稿:思茅区未司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