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翔区以“三链三化”赋能青少年成长与地方发展
工作动态 共青团临翔区委关工委 2025-09-12 分享到:


共青团临翔区委于20243月组建关工委组织,将关心下一代工作与凝聚青少年、服务青少年工作紧密结合,聚焦为党育人主业,紧扣服务青少年与地方中心工作需求,借暑期高校人才流动契机,建校地协同机制,链接高校智力与青春资源,破解暑期看护难、实践平台缺、地方人才弱等问题,探索校地互融互促、双向赋能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11.jpg

一是高院校强磁场,调研支教一体化,让“三下乡”成为乡村振兴“助推器”组强“三下乡”队伍,深耕实践热土。组强“三下乡”队伍,深耕实践热土。积极对接云南大学、吉林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云南旅游职业学院、临沧职业学院等内外高校,组建543人的“三下乡”队伍。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及调研活动,在基层一线深耕实践。发挥“高智才”优势,丰富实践活动。结合专业研究,“三下乡” 队伍设多领域支教课激发孩子潜能,同时深耕支农、乡村旅游、法治宣传领域办实事,以实际行动助力临翔乡村发展夯实“送服务”路径,惠及基层群众。8月,5支队伍深入马台乡、博尚镇及部分区直部门服务,为马台乡43名儿童开展14天课业辅导与兴趣培养,形成7篇产业调研报告,向600余人次宣传政策法规;借“高校—团委—村社”机制,实现“送服务”“育人才”双向促动,将高校智力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

22.png

二是链返家乡大舞台,岗位锻炼项目化,让“归巢燕”成为地方发展“蓄水池”。精心组织调配,激活一线“青动能”。精心组织调配,激活一线“青动能”。组织开展“临燕归巢”社会实践暨“扬帆计划”活动,将59所国内高等院校87名大学生精准分配到机关、乡镇(街道)等一线46个岗位,建立“1名导师+1个选题+1份报告”培养链条,实行“周纪实、月小结”闭环管理,有效充实基层力量。优化基层治理,扩大人才“蓄水池”。实践中,大学生赴机关协助事务、参与宣传提效能,赴基层投身治理与乡村建设解民忧;期间参与40个基层治理项目、写87篇报告、提22条建议,含7条如 “任村官助理助基层治理” 的建议被采纳落地。深化实践赋能,凝聚返乡“向心力”。通过实践,大学生们熟悉了家乡发展现状,增强了返乡就业创业的意愿,临翔则通过引入新鲜血液,优化了人才队伍结构,形成了“人才回流—服务家乡—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33.jpg

三是链研支团主力军,关爱服务精细化,让“夏暑假”成为童心守护“加油站”。聚焦关注儿童情感心声。联合华中科大、云南大学研支团及4名返家乡大学生,组建24人“护童先锋队”,为海棠、忙令两社区200余名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定制暑期精准关爱服务,提供看护、陪伴与情感支持,助力成长聚焦汇聚教育资源合力。创新开办“小树苗成长营”“童乐汇红领巾公益课堂”,开展红色教育、反诈防骗等公益课20场次,服务儿童70余人次,实现“日日有课、周周有主题、场场有收获”;携手多个单位举办“临翔石榴籽小课堂”“故乡的孩子”活动,组织45名留守儿童参与手工绘画及6天研学,助其感受家乡变化、点亮成长梦想。聚焦深化长效关爱机制。精准服务既解短期之忧,又在“社区、高校、儿童” 间形成长效影响,护航儿童成长,家长满意率100%;临翔区通过明确目标、优化课程等,形成了“高校支教团+返家乡大学生+社会组织”三方协同、可复制可推广的留守困境儿童关爱新模式。

44.jpg